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五千年文明与科技共舞,看余杭写就的“未来之书”

发布时间:2025-04-29 13:10:31  浏览量:3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希林 通讯员 吴夏璠 濮玉慧 摇慧敏 潘相如 王琴

4月23日至25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余杭良渚召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在博物馆领域的使用,成为论坛嘉宾的热议的话题。而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则用“科技和狠活”向来自60余个国家的百多位博物馆馆长、文化项目策划人和国际组织代表展示了新技术为博物馆未来发展带来的无限可能。

“科技+文化”的良渚故事

当参加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众位嘉宾坐而论道,讨论科技对博物馆的加持的时候,他们脑中闪现的,或许是在良渚博物院通过AR眼镜看到的,触手可及的陶罐和玉鸟。

博物馆嘉宾在良渚博物院体验AR眼镜 组委会供图

4月23日,论坛嘉宾实地考察良渚博物院时,来自余杭的科创企业灵伴科技的AR眼镜就惊艳全场。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学术项目主管安瓦尔带上眼镜的那瞬间,看到刻着12个符号的刻符黑陶罐,从展柜漂浮至空中。张开手心,刻符黑陶罐还会自动飘到她手上。“AR眼镜让我仿佛回到了过去,看到文物是怎么被古人实际使用的。(这项设计)很棒很智慧,希望这家公司成为世界上最棒的科技公司之一。”

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学术项目主管安瓦尔

跟着安瓦尔的“安利”,记者也走进了良博院。戴上AR眼镜逛博物馆,身着兽皮服饰的原始良渚人和玉鸟出现在了虚空中,让人忍不住想要伸手与他们问好;逛着展馆,意外遇到了一块“掉落”的发光玉琮,可以伸手把它“端”起来仔细观察,看完还可以将它抛远……据悉,这款AR眼镜2020年入驻良博院,也是世界首款博物馆AR导览眼镜。目前已升级到了3.0版本。该版本最大的特色,就是游客既可以实地和文物互动,也能在一个点位开启智慧游览模式(即沉浸式讲解)。

在良渚,游客能遇到的科技狠活远不止此。记者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莫角山驿站乘坐上智能无人驾驶车。这是公园内刚上新不久的“黑科技”。

智能无人驾驶车外形

这辆车景区接驳车,没有方向盘,没有后视镜,全玻璃车窗,能解锁360度无死角的观赏视角。车内配备了一块智能屏幕,可以看到车的实时运行速度时速、即将经过的车站等。车内还坐着一位安全员,遇到交通堵塞难题,他就拿出一个操作手柄,来实现让路避障、拐弯等丝滑操作。无人接驳车在景区内免费乘坐,这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到良渚遗址公园,寻踪古文明和体验新科技碰撞出了新的亮点。

“科技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可以让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时代有序生长。”4月24日,在“前沿博物馆技术”分享会上,余杭企业思看科技创始人王江峰,作为在场唯一中国企业代表,分享了“科技+文化保护”发展可能。“随着文物场景空间智能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借助各类智能设备,和文物沉浸式互动,让每件文物成为终身学习的交互节点。”在良渚这块实证中华文明5000年的土地上,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正书写着文明赓续的全新篇章。

余杭企业思看科技创始人王江峰在会上发言

“科技+文化”魔法的聚集地

“科技+文化”魔法,背后是余杭多家头部科创公司打出的“组合拳”。思看科技文博行业应用经理何振贵告诉记者,“今年2月,余杭召开了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通过会上的深度交流,我们和‘灵伴’就在视觉技术方面达成合作。本次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嘉宾体验的AR眼镜画面,背后就有思看提供的三维扫描数据。”

余杭也致力于让头部科创企业站上国际“C位”。王江峰告诉记者,此次能参与国际高级别论坛机会难得,也让思看站到了国际聚焦灯下。分享结束后,墨西哥互动经济学博物馆馆长西尔维娅・辛格对思看的三维扫描技术念念不忘,一直和他畅谈这项技术在自家博物馆应用的可能。“它能为观众带来更新奇、更具互动性的体验,吸引更多年轻人和学生,助力博物馆焕发新生机。”此外,海外科技企业代表、ICONEM公司总裁伊夫·乌贝尔曼,也被思看“圈粉”。“他很期待我们开发出高效三维建模方案,来助力他们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

王江峰(右)与ICONEM公司总裁伊夫·乌贝尔曼(左)合影

同样出席博物馆论坛的灵伴科技副总裁陈希,除了流量,也收到多国博物馆代表的“橄榄枝”。“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长曾美君对我们的AR眼镜很感兴趣。会后她一直和我探讨合作可能,希望能把我们的产品尽快带给新加坡观众。”

思看科技、灵伴科技、强脑科技、叙简科技、实在智能科技、百子尖科技……近年来,余杭也在“招新”数字内容、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低空经济等重点行业里的新锐企业。主打以无人机监测助力“科技治理”的“这里飞”、研发出全国首个AI漫画工具“触手AI”的水母智能……也在这里生根发芽。今年,余杭还将深耕数字文化、短视频等优势赛道,着力引育航母级文化龙头企业,加快高端资源要素落户大走廊。

科技活力书写未来

文创企业纷纷落户余杭的理由有什么?

这里有资金助推器。今年,余杭成功争取到2亿元科技专项扶持资金,将重点用于支持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国高企培育等。此前,余杭已发布2亿元文艺发展基金、2亿元微短剧基金,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产业政策20条、文创产业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为余杭“文化+科技”未来构建起一片光明新图景。

这里有人才引力场。一方面,余杭出台并优化了“人才政策黄金20条”,向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抛出橄榄枝;另一方面,余杭积极落实海外人才签证、工作、居留等保障措施,为高层次外籍专家创新创业开辟绿色通道。

这里有良性生长的“创新生态圈”。仅在文一西路两侧,余杭就汇集了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四大实验室。未来,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将以之江实验室为核心,围绕“科技创新—成果挖掘—项目孵化—产业壮大”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建设,加快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蓄水池、成果转化首选地。

这里更有面向未来的大布局。随着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落幕,余杭将继续放大“良渚论坛”品牌效应,加快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据余杭区发布的《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2025年版)》,今年,余杭将深化文化和科技融合,重点培育和支持数字视听、数字影视、数字演艺、电子竞技等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规上数字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超4000亿元。厚重的文化积淀与蓬勃的创新活力在这里交融,余杭聚焦全球目光,书写城市发展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