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五一快乐!戏曲舞台上的劳动礼赞!

发布时间:2025-05-02 11:18:38  浏览量:3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属于每一位劳动者的盛大节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回望戏曲舞台上那些表现劳动场景、讴歌劳动精神的剧目,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劳动者质朴的生活气息,更能触摸到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劳动价值观。

传统剧目对劳动场景的呈现

当大幕拉开,农耕文明的肌理在唱念做打中徐徐舒展,京剧《打渔杀家》中,萧恩摇桨撒网的程式动作,将渔家生活提炼为极具韵律的舞蹈。那“青山绿水好呀么好风光”的唱词,既是对劳动环境的咏叹,也道破渔民与自然共生的哲学。

秦腔《打柴劝弟》中,陕西蓝田樵夫陈勋肩扛柴担的“挑担步”堪称一绝:扁担压在肩头的颤动感通过腰胯传递,木柴捆扎的“十字花”绑绳随步伐轻晃,充满节奏感的肢体语言是劳动技能的艺术化,也是耕犁划破的岁月肌理。

秦腔《走雪》,老曹福背主翻越雪山的“背身步”,演员膝盖微屈如负重态,脚掌碾地似踩薄冰,后腰“贴”着假人重心挪移,每一步都暗含“稳如犁杖扎土,疾似快镰割麦”的农耕力学。更妙的是髯口(胡须)随喘息颤动的细节,让人透过戏曲的虚拟性,仿佛看见陕北脚夫“背脚”(长途货运)时“背着日月走,踩着星辰歇”的真实人生。

当我们在戏曲中看见樵夫的斧斤、织女的梭子、船夫的橹桨,甚至是象征艺术劳动场景的行为艺术,看见的不仅是具体的劳动行为,更是对劳动的礼赞,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此刻升华为台上一分钟的艺术。

劳动者形象的艺术塑造

戏曲舞台上的劳动者形象,他们是从泥土到云端的艺术雕刻,无论是如秦腔《三娘教子》中“ 娘为儿白昼织布夜纺线”含辛茹苦,抚养儿子的伟大母亲王春娥。她在织布时,眼睛扫视织布机,从桌子上取来盛有梭子、穗子的小竹篮,挂在织布机等等细节,表达了王春娥不仅是在完成一项手工劳动,更是在表达她对儿子的爱和期望。

还有一类如黄梅戏《天仙配》中勤劳朴实的董永,秦腔《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刻苦读书的梁祝,也有《女驸马》中聪慧能干的冯素贞。这些人物形象虽不直接表现劳动过程,但其性格特质和道德品质无不体现着劳动人民的价值追求。

劳动场景的戏曲表现手法

劳动场景的戏曲表现手法也别具特色。通过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戏曲将日常劳动升华为艺术。如黄梅戏《夫妻观灯》中通过身段表演再现农家夫妻的劳作与娱乐;秦腔《拾玉镯》中孙玉姣喂鸡的虚拟动作,既美化了劳动过程,又揭示了人物性格。这些表演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劳动美学的戏曲化表达。

当代戏曲对劳模精神

与工匠精神的舞台呈现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国戏曲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题材领域,其中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舞台呈现走进大众视野。秦腔《织梦人》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国棉一厂全国劳动模范赵梦桃为代表的纺织工人的先进事迹和辉煌业绩,表现了一代纺织人从追求“吃饱穿暖”到“衣被天下”的理想之梦、奋斗之歌。秦腔《生命的绿洲》以几十年来耕耘在毛乌素沙漠上的诸多“治沙英雄”为原型,讲述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批治沙英雄靠着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靠着人性中最闪亮的一抹光,创造了毛乌素沙漠从“千年沙漠”到“万里绿洲”的人类生态奇迹的故事。

戏曲是流动的民间记忆博物馆,在水袖翻卷与锣鼓铿锵中,劳动者的身影被赋予了超越现实的艺术张力。这种塑造不是简单的镜像复制,而是用程式化的肢体语言、诗化的唱词念白,在“似与不似”之间构筑起劳动者的精神圣殿,让田埂上的汗滴、工坊里的火星、驿道上的尘土,升华为照亮民族心灵的艺术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