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坏人真会遭报应?研究发现:多数人认为是这样的

发布时间:2025-05-06 08:28:47  浏览量:2

美国心理学会5月1日在《宗教与灵性心理学》杂志上甩出个有意思的研究——2000多名不同信仰背景的人被要求写下“因果报应经历”,结果呈现出一场大型“双标现场”:59%的人写自己时,都是“日行一善得福报”的暖心剧本,比如坚持捐款就有人主动搭把手;但说到别人,92%的故事秒变“恶人遭报爽文”,出轨者、霸凌者、 rude同事纷纷“喜提”倒霉剧情,比如有人看到刻薄邻居得癌症,直接盖章“这就是报应”。

这场横跨美国、新加坡、印度的跨文化观察,像个人性显微镜,把大家对待“因果报应”的两套标准照得明明白白。

就像自带“主角滤镜”,给自己戴的是“宇宙啦啦队专属光环”,好事都是“我值得”,哪怕根本说不清做了啥;但给别人套的却是“冷酷判官剧本”,倒霉了就是“你活该”,妥妥的“宽以待己,严以律人”双标操作。

那这神奇的思维差异咋来的?原来背后藏着心理学老玩家“归因偏差”——简单说,就是大脑为了让自己舒服,自动给事件找“利己解释”。

比如自己中奖是“积善成德”,别人中奖就是“瞎猫碰死耗子”;自己堵车是“今天水逆”,别人堵车就是“开车技术差”。

这种自带“美颜和滤镜”的脑内小剧场,本质上是为了保护自尊,就像心理层面的“防弹衣”,帮我们在挫折里撑住场子。

不过这“双标滤镜”也有文化差异彩蛋:印度和新加坡的参与者“自我美化”倾向明显收敛,更符合“自我批评文化”设定,而西方样本延续了“夸自己不眨眼”的传统。

但神奇的是,不管东方西方,大家都默认“别人得福报=我要遭报应”,仿佛因果报应是块蛋糕,别人多吃一口自己就少一块,这波“零和思维”也是相当有趣。

研究背后还有更深的社会观察:当“因果报应”变成“受害者有罪论”的隐形推手,可能会悄悄加固偏见围墙。比如觉得贫困人群“穷是因为不努力”,职场失意者“惨是因为人品差”,这种思维一旦扎根,会影响我们对弱势群体的态度,甚至渗透到政策和司法层面。

就像心理分析师说的,这其实是种心理防御机制,藏着我们对“世界公平”的执念,和童年对安全感的深层渴望。

下次再听到“善恶有报”时,或许可以多问自己一句:我给别人写的“报应剧本”,是不是自带了“双标字幕”?毕竟人性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总在“自我合理化”和“客观看待”之间跳摇摆舞,而看清这一点,或许能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都多一份温柔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