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YOUNG青春|“螟”终注“啶”显身手 贵大青年力量闪耀科研舞台
发布时间:2025-05-06 09:14:53 浏览量:2
田间平均防治效果在85%以上,同期试药防效比市面多30%,助力每亩水稻增产大于20%……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螟”终注“啶”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基于农药信息学平台成功开发出一款高效低毒的介离子类二化螟防治药剂“噁唑虫嘧啶”,并获得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赛高教主赛道 / (研究生)创意组金奖。
团队成员合影
二化螟,这个被称为“水稻杀手”的害虫,可致水稻减产三成以上。更严峻的是,传统农药氯虫苯甲酰胺等主流药剂已普遍产生抗药性,高毒高风险问题加剧环境负担。
“看到媒体报道二化螟危害的数据时,就像看到乡亲们面对虫害时的无奈眼神。”团队负责人吴尚回忆道。这位从贵州山区走出的学子,带着对土地的深情,坚定地选择了农药学专业并申请硕博连读,与团队开启了一场漫长的科技攻坚战。
在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院士、宋润江教授、郝格非教授的指导下,由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农药学、有机化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14名硕士、博士生组成的团队将现代科技与田间实践深度融合。针对二化螟对主流药剂的抗性问题,团队利用新靶标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和新结构介离子化合物巧妙破解抗性难题;针对主流药剂的环境风险问题,团队通过骨架跃迁策略将天然产物结构引入介离子骨架同时利用CHEMFREE平台定向优化产品安全性。
室内毒力验证结果表明“噁唑虫嘧啶”与现有二化螟主流防治药剂均无交互抗性。环境影响检测结果表明其对蜜蜂等非靶标生物低毒。真正将产品做到了安全高效,核心竞争力优势明显。
导师宋润江教授(右一)指导结构设计
但实验室数据能否经得住大地考验?团队成员用沾满泥浆的脚印给出答案。过去五年间,这群年轻人走遍贵州、湖南、湖北等6个省份的4000余亩稻田。
在六枝特区的试验基地,他们光脚踩进冰凉的泥水插秧,被稻茬划伤了皮肤;在惠水县的虫害高发区,他们清晨五点打着手电观察害虫活动规律;在榕江县的侗寨,他们向农户讲解施药技术……
去年7月,在六枝特区木岗镇的示范田里,团队迎来了关键考验。浙江大学陈学新教授带领的专家组现场测评显示:实验室创新药剂“噁唑虫嘧啶”与“异唑虫嘧啶”在田间的联合应用对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7.2%和90.6%,较传统药剂组合显著提升。
团队在六枝特区开展田间虫害调查
“科技创新必须扎根大地。”团队指导老师宋润江教授如是说。目前,他们正加快推进农药登记工作,尽快将新药剂推向市场,走出试验田,真正为更多人服务。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学术论文到增产数据,这群青年科技工作者用八年光阴证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青春自会孕育出沉甸甸的收获。随着新药剂推广应用步伐加快,这支团队正朝着新目标迈进——让绿色农药守护更多稻田,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科技底气。
团队成员在田间帮农户干农活
“未来我们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力争上游,继续钻研二代产品,提高产品的广谱性和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并面向行业需求,锚定农业和农药领域‘卡脖子’难题,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为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之力。”吴尚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雨
编辑 袁航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孙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