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深圳故事 | 从草根舞者到国际夺冠,数十年的坚持令人动容!
发布时间:2025-05-07 20:49:09 浏览量:4
在深圳沙头角
有一位执着于非遗传承的舞者
他用三十载光阴守护民间艺术
以麒麟为媒
让传统文化跨越山海
从濒临失传到国际舞台绽放
他与沙头角麒麟队的故事
是深圳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
他就是——
沙头角街道公共事务中心综合部部长
盐田区民间艺术协会主席 夏宏亮
沙头角麒麟舞与香港的历史渊源深厚,早在20世纪40年代,沙头角麒麟舞就得到了香港白眉派李世强师傅的亲身传授和指导。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沙头角麒麟舞表演规模逐渐缩小,当初传承的麒麟队伍早已解散。
面对这一现状,2023年,时任沙头角街道文化站站长、盐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夏宏亮,深感责任重大,毅然扛起重担,决定牵头重组一支能传承沙头角麒麟文化和传统的队伍。
“没有师傅,就满世界拜师;没有队员,就把朋友‘挖’个遍。”缘分使然,夏宏亮得到香港白眉派传人黄柏仁的传授,并拜黄柏仁为师,正式成为白眉派第八代弟子,为队伍注入正宗血脉。起初,这支平均年龄45岁、仅5人的“草根队伍”,为了使表演更加生动传神,他们对照比赛和表演视频反复琢磨学习,甚至模仿猫科动物的姿态,凭此独特训练方法,重组后的麒麟队既保留了客家麒麟“活泼灵性”的底色,又融入了现代编舞思维。
在沙头角街道党工委“党建引领+非遗传承”的创新模式的坚实后盾下,民生微实事项目支持培训、习学书院开启非遗代“言”人传承班——沙头角麒麟舞培训班、邻剧场化身排练基地……短短一年内,从零开始组建的沙头角麒麟队如同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凭借精湛的技艺在国内外舞台上大放异彩,不仅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更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书写了沙头角在传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新篇章。
沙头角麒麟队的脚步并未停歇,身披五彩麟甲的麒麟,成为了深圳文化“走出去”的鲜活符号:
夏宏亮带领团队深入祖国腹地——新疆喀什,先后走进喀什市第十八小学、高台民居,让当地市民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中,沙头角麒麟还被正式捐赠给喀什市,成为深喀两地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象征。
2024年,夏宏亮一行到香港新界开启了历时3个小时的巡游,途经船湾11个村庄,将麒麟的灵动与神韵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香港市民的热烈掌声和高度赞誉。
2024年11月,夏宏亮带领团队报名参赛在马来西亚举办的第四届国际麒麟大赛,穿金钱、探青、洗脚、大鹏展翅、滚地堂……沙头角麒麟队凭借精湛的技艺、默契的配合以及富有创意的编排,从来自世界各地的19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其中,《传统聊花园套路》获传统项目金奖、《鸾凤和鸣》获自选项目冠军。
2025年,“麒麟王”牌匾落户盐田,夏宏亮带领队员以一场撼世级表演,让国际嘉宾叹服。
翻看夏宏亮长期扎根在盐田区沙头角工作30多年的工作履历,仿佛一部深圳非遗传承简史:
他曾编创多个鱼灯舞版本,撰写《沙头角鱼灯舞笔记》,助力这项国家级非遗走向大众;打造“左邻右里”音乐会130余场,让民乐与交响乐在社区流淌;从岭南舞蹈大赛银奖到全国群星奖入围,他用作品让民间艺术登上专业殿堂。
“超越上一代很难,但我必须走下去。”这位50多岁的舞者目光灼灼。如今,沙头角麒麟队已开展多场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周都开培训班,培养了不少“小麒麟”。在夏宏亮团队的努力下,“沙头角麒麟舞走出国门”被写入盐田区六届四次党代会报告,更成为深圳文化强市建设的鲜活案例。
当马来西亚的晚风拂过飞舞的麒麟
当喀什孩童的笑声融入锣鼓点
沙头角的故事早已超越地域边界
在这里,一位文化守护者
正以舞为炬
照亮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