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关于样板戏的评价,暗含着更深层的立场之争

发布时间:2025-05-08 17:48:17  浏览量:2

关于"样板戏"的争论,表面上看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文艺作品的评价,实际上却暗含着更深层的立场之争。在那个特殊年代,"样板戏"确实因为被过度推崇而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作品本身。就像一把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伤人,关键看怎么用。"样板戏"里固然掺杂了一些极端化的表达,但它的核心仍然是革命主题,而且这种革命精神才是它的主要价值。按理说,只要把那些被扭曲的部分剔除,保留其积极内容,事情本该很简单。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有些人之所以揪住"样板戏"不放,恰恰是因为它和"时代"挂钩,批判起来更方便。如果直接反对所有革命题材的作品,未免显得太过露骨,而借着"样板戏"的特殊背景,既能达到目的,又能避免引起太大争议。

更耐人寻味的是,有些批评者并不满足于仅仅否定"样板戏",他们甚至暗示,从延安时期到"文革"前十七年的革命文艺作品,如果可能的话,都应该被一并否定。这种态度已经超出了对具体作品的评价,而是对整个革命文艺传统的彻底否定。换句话说,他们真正反对的并不是"样板戏"的艺术形式,而是它所代表的革命叙事。这种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对历史的反思,不如说是出于对某种立场的维护。

样板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生活过度典型化和集中化,最终达到一种近乎完美的理想化效果。在那个年代,艺术创作普遍遵循一个原则:艺术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这种创作理念听起来很有道理,似乎能让作品更具感染力,但实际上却暗藏着一个危险的陷阱——它让艺术创作逐渐脱离了真实的生活土壤。

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冲突集中展现,把人物形象极端化处理,才能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于是,样板戏里的人物要么是完美无缺的英雄,要么是十恶不赦的反派;情节要么是惊心动魄的斗争,要么是感天动地的牺牲。这种处理方式确实能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但问题在于,它把复杂多变的生活简化成了黑白分明的戏剧冲突。

这种创作方法最大的危害,就是为艺术造假打开了方便之门。当艺术家可以随意拔高生活、改造生活时,艺术作品和那些纯粹虚构的大片有什么区别?《星球大战》里的光剑对决、《黑客帝国》里的虚拟世界、《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复活,这些虽然精彩,但观众都知道是虚构的。可样板戏标榜的是"反映现实生活",如果连这个"现实"都是经过精心修饰的,那观众还能相信什么?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典型化创作形成了一种扭曲的真实观。很多人误以为,只有那些大风大浪、大起大落的情节才是"真实"的。确实,生活中会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会有感人的英雄事迹,但把这些个别现象集中放大,把偶然当成必然,把特殊当作普遍,这本身就是对真实的歪曲。就像把一百个人身上的优点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创造出来的"典型人物"固然完美,但已经不再是真实的人了。

这种创作理念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对现实的判断。当观众习惯了样板戏里那种高度戏剧化的"真实",反而会对日常生活中平淡真实的细节视而不见。这种审美习惯的养成,比几部样板戏本身的影响要深远得多。艺术可以提炼生活,但不能替代生活;可以表现矛盾,但不能制造矛盾。失去了对真实生活的敬畏,再精彩的艺术也会变成空中楼阁。

样板戏塑造人物的方式有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遵循所谓的"三突出"原则。这个原则说起来简单:在所有角色里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里要突出英雄人物,在众多英雄里又要突出最主要的那个英雄。这么一层层筛选下来,最后剩下的那个主角就成了完美无缺的圣人。

看看样板戏里的那些主角:杨子荣、阿庆嫂、李铁梅、马洪亮......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就是太完美了。他们好像生来就是革命者,没有童年,没有爱情,没有家庭琐事,甚至连生日都没有。他们永远斗志昂扬,永远正确无比,永远把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形象乍一看确实很高大,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他们跟真实生活中的人相差太远了,远得就像天上的星星,看着闪亮,却永远触摸不到。

现实生活中的人哪是这样的?真实的人都是复杂的,都有七情六欲。我们见过打仗很勇敢但私生活不检点的战士,见过对敌人冷酷无情却对家人温柔体贴的干部,也见过平时很善良但关键时刻优柔寡断的领导。这才是真实的人性,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时候。人性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不可能每个面都完美无缺。

样板戏的问题就在于把人性简单化了。它非要塑造出完美无缺的英雄,结果反而让这些角色失去了生命力。观众看着台上那些永远正确、永远崇高的主角,心里明白那根本不是真实的人。艺术本该反映生活的复杂性,但样板戏却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压缩成了黑白分明的脸谱,这不能不说是对艺术本质的一种背离。

说到底,艺术要打动人,首先要让人相信。而让人相信的前提,是要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样板戏里那些完美英雄之所以让人觉得假,就是因为他们太纯粹了,纯粹得不像是活生生的人。生活中的英雄往往是在矛盾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伟大恰恰体现在克服自身弱点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个过程,只展示完美的结果,这样的英雄形象怎么可能让人信服呢?

样板戏里有一种特别的悲剧色彩,但这种悲剧并不健康。真正的悲剧应该让人感受到崇高和力量,而样板戏里的悲剧却让人觉得虚假和空洞。这就像两种不同的悲剧:一种是英雄追求的目标虽然艰难,但确实有可能实现;另一种是英雄追求的东西根本就是空中楼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可能成真。样板戏恰恰属于后一种。

这种闹剧和真正的喜剧完全是两回事。好的喜剧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生活智慧,就像黑格尔说的,喜剧之所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是因为它看穿了某些理念的虚妄。而不健康的悲剧却反其道而行,硬要把某些理念吹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的作品既不能给人真正的悲剧震撼,也达不到喜剧的轻松幽默,最后只能变成不伦不类的闹剧。

生活中的真实悲剧往往发生在平凡人身上,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困境。而样板戏却把悲剧变成了某种理念的表演,完全脱离了普通人的真实体验。这种创作方法最大的问题,就是让艺术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观众看着台上那些永远正确的英雄,心里明白那根本不是真实的人生。艺术本该帮助人们理解生活,但虚假的悲剧却让艺术和生活越来越远。

说起样板戏为什么比传统戏更受欢迎,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现在很多人一提起样板戏就皱眉头,觉得那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可当年老百姓确实爱看。要弄明白这个事,得从"通俗"这两个字说起。

通俗这个词儿,很多人理解偏了,总觉得跟庸俗、低俗差不多。其实通俗真正的意思是容易懂、大众化。传统戏曲刚兴起那会儿,本来就是给老百姓看的,唱词念白都是大白话,故事也都是家长里短。可几百年过去,那些唱腔、念白、表演程式慢慢变得老套了,跟现在人的生活离得越来越远。现在的年轻人听京剧,就跟听外语似的,根本不明白台上在唱啥。

样板戏就不一样了。它用的是现代白话,唱的是老百姓熟悉的调子,演的是大家能看懂的故事。台上的人物穿着现代衣服,说着现代话,观众一看就明白。这就好比现在人看电视剧和看文言文的区别,当然是电视剧更对胃口。传统戏那些虚拟的表演、写意的场景,对现在的观众来说太抽象了,看着累得慌。

不过话说回来,传统戏也不是一无是处。几百年的艺术积累,那些唱念做打的功夫,那些表演的程式,都是宝贝。问题是怎么把这些好东西跟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就像老房子要住得舒服,得重新装修一样,传统戏也得改造改造。

现在有些新编戏曲就在做这个尝试。它们保留传统戏的精华,但故事更贴近现代生活,表演也更自然。比如有的戏把古代故事改成现代背景,有的用传统唱腔唱现代故事。这样的戏,老观众听着亲切,新观众也能看懂。这才是戏曲该走的路。

说到底,艺术要活下来,就得跟着时代走。样板戏当年受欢迎,就是因为它比传统戏更"接地气"。现在要想让戏曲重新赢得观众,也得在"通俗"上下功夫。不是要降低艺术水准,而是要让艺术更容易被理解、被接受。就像做饭一样,再好的食材,也得做成合客人口味的菜才行。

传统戏曲要焕发新生,关键是要找到传统和现代的平衡点。既不能完全丢掉老传统,也不能固步自封。要把几百年的艺术积淀,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戏,才能既留住老观众,又吸引新观众。就像一棵老树,要想继续生长,就得不断发新芽。

样板戏为什么到现在还有人爱看,很多人觉得无非就是两种原因:老一辈人看个怀旧,年轻人看个新鲜。这话不能说全错,但事情没那么简单。样板戏能吸引观众,说到底还是因为它确实有些独到之处,跟传统戏曲不太一样。

现在的大学生看样板戏,普遍反映"旋律好听""情节看得懂"。这话说到点子上了。样板戏的唱腔虽然脱胎于传统戏曲,但经过改造后更接近现代人的听觉习惯。配乐里加入西洋乐器,念白用普通话,节奏也明快不少。这些改变让年轻人听着不费劲,看着不犯困。

情节设置上,样板戏也讲究通俗易懂。好人坏人一目了然,矛盾冲突直来直去,不像有些传统戏那样弯弯绕绕。现代观众生活节奏快,看戏就图个明白痛快。样板戏正好符合这个需求,不用费脑子就能看懂故事来龙去脉。台上人物的穿着打扮也接近现代,观众看着不觉得隔阂。

说到底,艺术要有人看,首先得让人看得懂、听得明白。样板戏在这方面确实下了功夫,把传统戏曲里那些过于专业、过于程式化的东西做了改良。这种改良让戏曲更接地气,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接受。现在年轻人喜欢样板戏,不是因为它的政治背景,而是因为它确实比传统戏更通俗、更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