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他们谈起足球眉飞色舞,后悔走上歧途|记者手记

发布时间:2025-05-10 20:45:22  浏览量:2

2024年9月,因涉嫌赌球、假球,61名足球从业者遭到惩处,其中汪嵩等17人被禁足5年,43人终身禁足。图为2019年9月,汪嵩在中超比赛中庆祝进球。(视觉中国/图)

在公共舆论空间,存在着一个未解之谜。上至媒体演播厅,下至校园“宿谈会”,众人群情激昂、各抒己见,纷纷表达自己的思索和关切——中国足球为什么总是搞不好?

其实,职业球员聚集在一起,也会进行这样的讨论。我在做《禁足球员的终场哨响》这篇报道时,密集接触了一些职业足球运动员。他们私下里聚集在一起,也会从亲身感受出发,发表一番见解。不过,问题的症结就像秃子头上的跳蚤,明明白白摆在那里,说来说去无非就是青训底子薄、球员收入低、足球文化不够深入等等老生常谈。说得多了,即便再由业内人士之口“唠叨”一遍,也给人以卑之无甚高论之感。

所以,我觉察到职业球员与普通人之间的“结界”,根本不是这些观点,而是他们讨论起足球的神态——当谈到这颗几十年来如影随形的伴侣,他们展现出由内到外的自信、乐观,以及松弛状态下的愉悦。

当他们提及一位可能认识的朋友,第一反应是用“脚下还行”之类的行话,以技术特点描述这个人的特征;当他们提到职业生涯待过的城市,用到的第一标签是这座城市的球市“火爆不火爆”。当然,还有血气方刚的比较、不服气,和“遥想公瑾当年”的峥嵘岁月稠。

这种氛围有似曾相识之感。媒体同行们坐在一起“吹水”,聊来聊去,离不开特稿如何把故事讲好,调查如何突破“拿料”,仿佛有一个开关,酒过三巡会自动代入这些话题。无论哪个行业,姑且把这些话题统称为业务讨论吧。

之前,朋友们之间还相互调侃,可能记者是最喜欢业务讨论的群体。现在看来,其实职业运动员不遑多让。回想起新冠疫情期间我接触到的医生们,他们讨论起病例的劲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专业自有一种迷人气质,把一个人放置在职业生态位当中,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向心力。

即便遭遇“禁足令”,球员们仍然流露出对足球的留恋和不舍。他们并没有否认自己犯下的错误,而是倾诉自己的后悔,和置身其中的不得已,还有稍纵即逝、没能好好把握的职业生涯。而这些愁容苦楚,一碰到业务讨论,马上就会烟消云散。

一个人的命运,要靠个人奋斗,也离不开历史进程。其中一位球员感慨自己时运不济,他加盟的俱乐部,接近于欧洲俱乐部的模式,背后没有其他产业作依托,而是纯做足球生意,虽然在二三级别联赛谋生,但是他发现,即便在大西北、大西南的三四线小城,现场都能涌进去几万人观赛。球市火爆如斯,夫复何求呢?

可惜碰上了疫情,隔离式“赛会制”下,这种纯俱乐部很多都倒闭了,一切美好愿景都成了泡影。他最终走上歧途。

经过多年的大水漫灌,足球市场已经培育起来,即便是在偏远地区,也有很雄厚的足球消费群体,渐渐能够供养起当地足球的经济生态。或许,如果再撑上一小口气,正向循环的生态链便搭建起来了。

说一千道一万,职业联赛才是足球事业的根基所在。当然可以说,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要增加球员收入,要培养足球文化,诸如此类。可这一切从哪里来呢?答案是联赛。只有俱乐部经营好了,它才会搭建起自己的梯队,培育出庞大的人才供需体系,收入和文化渐渐就都水到渠成了。

在采访的时候,球员们会讲起自己与足球结缘的过往,走上职业道路的不易和艰辛,以及努力赢下关键比赛后,看到球迷们忘情庆祝的感动。这让我想起来很多年前,我刚来到广州这座城市,发现一起踢球的球友们,谈论起孔卡的精彩表现时,个个眉飞色舞,球衣、门票自然不在话下。甚至,他们专挑冠名了球队、十块钱一瓶的矿泉水品牌消费,就是想让俱乐部赚走这个钱,好继续请来高水平外援,周末有个地方能够线下一饱眼福。

现在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众筹或赞助?英超当然厉害,但只存在于电视及网络转播当中,咱们普通人又不像梁朝伟,周末飞个来回去伦敦喂鸽子。家门口坐个地铁就能看的比赛,还得是中超。俱乐部实现正向盈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是各国自有国情,大家总能找到良好运转下去的长效模式。而无论如何,庞大而慷慨的球迷群体,是所有模式的根本。

就像做了一场春秋大梦,很多人认为,职业足球可能再也缓不过神来了。谁知道,不断有专业球场投入使用,现场观赛人数破纪录的消息屡屡传来。

中国球迷就是这样,给点阳光就灿烂。以中国市场之庞大,省会级别城市如果精打细算过日子,纯靠市场机制,养活一到两支俱乐部绰绰有余。不过这需要耐心,需要再次进入一个漫长的培育周期——不管能不能够实现,至少被禁足的这批球员,等不到那一天了。

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

责编 谭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