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舞台的追光者:梁晓莹专场亮相广东粤剧院·名家演出周
发布时间:2025-05-11 11:54:20 浏览量:2
当舞台上灯光亮起,水袖翻飞间,梁晓莹总能以灵动的身段和清亮的唱腔,将观众带入粤剧的诗意世界。5月10-11日,粤剧名家梁晓莹以《观音情度韦陀天》《荆钗记》两部经典剧目亮相广东粤剧院·名家演出周的舞台。
从广东粤剧学院的青涩学员到走上挑梁名旦的舞台,梁晓莹走了30年。
广东粤剧院·名家演出周之梁晓莹专场海报。
从“白纸插班生”到“舞台追光者”:30年如一日的初心与融入血脉的热爱
1996年,13岁的梁晓莹以插班生身份进入广东粤剧学校。面对比自己早一年入学、学各有成的同窗,她坦言:”当时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腿不会压、身段不熟练,连基本功都差一大截。”但正是这份差距,点燃了她骨子里的倔强。每天清晨5点,当宿舍还在沉睡,她已独自在排练场压腿、踢腿;熄灯后,又借着微弱的灯光反复练习……半个学期后,她便追平了同学的进度。
“其实不过是一遍遍和自己较劲。”回忆起那段“拼命三郎”的日子,梁晓莹眼中仍有光:“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自己的最好。”
从《白蛇传》里的小青到《范蠡献西施》的主角,从跑龙套到挑大梁,这30年的时光,使得粤剧早已超越职业的范畴,成为梁晓莹生命的一部分。“走在路上会不自觉哼起唱段,看到生活中的细节会琢磨如何融入表演——它就像我的‘另一种语言’,表达着喜怒哀乐。连妹妹都笑我‘戏疯子’,但这就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啊。”她笑着说,语气里满是温柔的笃定。
传承不是复制,是带着敬畏的创新
5月10-11日,梁晓莹携《观音情度韦陀天》《荆钗记》登上广东粤剧院·名家演出周,这两部戏于她而言,是“从旁观者到亲历者”的成长印记,每个角色都像人生的刻度,记录着她对戏中人物的理解蜕变。
梁晓莹主演《观音情度韦陀天》。
在《观音情度韦陀天》一剧中,梁晓莹曾演过戏中除“九尾狐”外的所有女性角色,如今终成“观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观音,我想用青年的视角,让这个角色更贴近当代人的情感共鸣。”不同于前辈的端庄,梁晓莹在“踩蟾蜍”等场景的身段表演中融入轻盈舞蹈感,独唱段落根据自身声线调整唱腔,既保留经典韵味,又让观音的慈悲更添灵动。
而在经典老戏《荆钗记》中,梁晓莹凭借着精湛的长水袖功底,在“投江”“祭江”等名场面中展现水袖翻飞唯美身段——水袖如流云翻涌,既诉尽钱玉莲的忠贞刚烈,又以细腻程式化动作刻画人物心境。“这出戏的曲太动人了,每次唱都能瞬间代入角色,希望用我的演绎,让更多人记住传统粤剧的旋律之美。”
“传承不是复刻,而是带着前辈的匠心,用自己的声音、身段去对话角色,让老戏在新演绎中焕发活力。”梁晓莹,“就像我师傅郑培英所说,‘做人要正,做戏要新’,我想让年轻观众看到,经典也可以有当下的温度。”
梁晓莹主演《荆钗记》。
一台好戏从不是一个人的事
梁晓莹的艺术之路,离不开广东粤剧院这个大家庭的滋养。从剧校时期的师兄师姐,到剧团里的前辈同事,她始终感恩那些在关键时刻推她一把的人。“记得第一次演小青时,师兄们陪我练到深夜,手把手教对打。”她说:“那时候没有太多娱乐和杂念,大家的心都在戏里。”
说起搭档“清哥”(文汝清),梁晓莹的眼中泛起笑意。从1996年粤剧学校同窗到舞台搭档,20余部戏的磨合让他们形成了“一个眼神就能会意”的默契,“从第一部担纲大戏《范蠡献西施》里他演范蠡,我演西施;这次《观音情度韦陀天》里他是韦护,《荆钗记》里他是王十朋,角色在变,但彼此的信任没变。”
梁晓莹与文汝清演对手戏。
除了搭档,从唱腔设计到身段打磨,每个细节都凝聚着前辈和同事的心血。“乐队会根据我的声线调整唱腔,服装道具组为角色细节反复推敲,甚至幕后的一句建议,都让角色更立体。”在她看来,粤剧的魅力不仅在于舞台上的光华,更在于幕后那些无声的支持。“一个好戏的诞生,是所有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
梁晓莹在《观音情度韦陀天》的扮相。
在程式与生活间,做永远的“追光者”
梁晓莹说自己最认同的状态是“自然与程式的融合”——“艺术源于生活,戏曲的程式化也要有生活的温度。”就像她在舞台上的演绎,既有传统的筋骨,又有个人的气韵,这种“在细节处见真章”的态度,或许正是粤剧传承最美的模样。
“现在抖音、视频号发达,我的演出视频会被放大到每个表情、每个手势,我必须更加努力更加严谨,希望让更多人看见粤剧的美。”她期待通过新媒体打破壁垒,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粤剧有青春的节奏、有时代的温度。只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粤剧就能成为年轻人心中的‘新潮流’。”
梁晓莹《荆钗记》演出舞台照片。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何梦怡 通讯员 林楷虹
摄影:广东粤剧院 薛才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