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分!这神作惊艳亿人:有梦想,真的了不起
发布时间:2021-03-31 03:59:14 浏览量:3
云南省,藏在大山深处的那夺村。
在这里,有一家猪肉店,存在着一抹独特的风景。
肉摊前,妈妈手起刀落给顾客切肉、过秤。
肉摊旁,一个小女孩踮着脚尖、昂起下巴,旁若无人的练习着芭蕾。
市井的喧闹和芭蕾的优雅。
环境的反差,成就了一种惊人的美。
猪肉铺里起舞的女孩,触动了不少人的内心。
而这个画面出自纪录片「小小少年」的第一集,「那夺云」。
正如片名一样,这部纪录片拍的是孩子们的故事。
聚焦于各个领域里具有超凡天赋的中国小天才。
这个爱跳舞的女孩就是其中一个。
她叫云儿,今年9岁。
父亲是大货车司机,母亲则经营着一家猪肉铺。
他们住的那夺村,属于国家级的贫困村。
云儿平常的生活就是帮妈妈打下手。
清晨4点,就跟着妈妈去出摊。
杀猪,装大肠,烧猪脚...
拿几个猪腰花就能自娱自乐。
但她最开心的还是在店里跳舞。
她有着极其柔软的腰身,以及远超常人的平衡感。
有一些专业舞者都要练上五、六年的高难度动作。
她居然能无师自通,毫不费劲就能在空中把自己给折叠起来……
没有老师教,所有的动作都是自己看视频学会的。
这样的孩子概率有多少?
有人说,当天赋遇上热爱,注定一生发光。
但一个天赋异禀但出生贫穷的孩子,会遭遇什么?
尤其是像这样的贵族艺术芭蕾舞,显然不是这个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爱好。
她妈妈说:“只要她喜欢,大人就得去帮帮她”。
平日里非专业的家庭练习,虽然保持了她对舞蹈的热情,但是长此以往也必然会泯然众人矣。
当母亲开始培养云儿的舞蹈能力时,却发现当地已经找不到可以教这样超水平的孩子了。
“还是要到北京去,找更专业的老师来教。”
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驾校校长,将云儿推荐给了一位北京的老师。
在北京舞蹈学院当教授的关於和妻子张萍,从事舞蹈行业二十多年,是行业里的翘楚。
任教30年,见过无数好苗子的关老师,依然惊叹云儿的天赋异禀。
“不知道那些动作她是怎么做到的”。
“精中选精,优中选优,都没见过这么有天赋的。”
他说,这是一块难得的羊脂玉。
对于要雕琢这块玉,他担忧也恐慌。
一个宏伟的目标开始在两人心中渐渐成型......
就是因为距离太远,她不好训练和辅导小云。
为此张萍老师不惜放弃在北京打拼的一切,回到云南教她。
伯乐发现千里马,故事的走向仿佛是她马上就能走出家乡,一夜成名。
但现实上,真正的训练让云儿吃尽苦头。
即使是云儿这样柔软的身体,当接触到专业开肩、开腰、扳腿也疼哭了。
她哭着对老师说:太疼了,不练了…
云儿第一次体会到,跳舞原来也有不开心的时刻,一度萌生退意。
「天才」祛魅的意味愈加明显。
这也是「小小少年」的难能可贵之处,它并没有执迷于展现这些天才的天赋才能。
而是试图去尽可能全方面地呈现作为一个天才时,在面临成人世界时的各种问题。
当她去北京表演时,长辈拍拍她的肩膀对她说,天上不会白白掉馅饼,一切都要努力。
云儿的舞蹈培养之路充满了周围环境的推动。
芭蕾少女邬刚云,代表着父母的希望,老师的期盼,村寨的骄傲。
她本人对于是否应把天赋转变为功利企图心,其实是没有概念的。
所以当被问「你是小神童吗?」
云儿欲言又止。
面对那些期望和关怀时,小云也总是默默接受。
没人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也没人知道她是不是真的开心快乐。
她只是喜欢舞蹈。
所谓“天赋”,无非就是付出了旁人看不出来的努力和坚持。
老师告诉云儿:“练到不疼了,你就不疼了”,就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了。
对于云儿而言,又或是对于那夺得其他女孩来说。
已经懵懂隐约地知道,梦想,也是出路。
因为张萍的老家在砚山县,他们知道,那夺村的女孩,大多身世坎坷。
初中就辍学嫁人或者外出打工。
在平凡的出身面前自卑而无力。
但当她们跳起舞时,眼里分明散发着光。
就像关於老师说,女人天生就是向美而生的。
关於老师认为,芭蕾舞里,最重要的是,贵族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帮助弱势群体,让他们通过艺术,找到希望,得到尊严上的提升。
16年的时候,夫妻俩发起了「彩云计划」。
所谓「彩云计划」,是通过辅导和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学习舞蹈,来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寻找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那时起他们几乎每年夏天都会去到云南,来开展这项活动。
云儿以及这群姑娘的人生历练,不过才刚刚开始。
两口子在云南成立工作室,已经花尽毕生积蓄。
关於的父母,为了资助儿子儿媳、变卖房产。
正是因为有这些托举的臂膀,才让这些少年前进的路,变得平坦。
相信未来的她们都会拥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02
像云儿一样天赐的“天赋型”少年,也有因为“痴迷”才拥有了某种天赋的 “兴趣型”少年。
都是天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
他们有殷实的经济条件、开明的家庭环境、宽松的校园教育。
这一切都给了他们施展天赋、发掘兴趣的空间。
第二集中,痴迷于机器人的启泽和宇晨。
从小学到高中,7年间共同探索机器人制造。
对升学“无用”的爱好,陶启泽却认为,好玩比有用更重要。
比赛能不能拿第一不重要,把车做成能拿第一,就挺重要的。
“因为我然后什么东西变得更好,我就感觉很开心。”
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FIRST 机器人大赛”中。
为了培养新人大赛经验,不顾输赢,执意要用新人操作机器人。
天赋之于他们,是轻装上阵时的酣畅淋漓,可以心无旁骛地追逐。
对比云儿,在怕疼的时候,被妈妈反复强调着“不好好跳舞就回家卖肉”。
反向激励背后,是寒门父母成功焦虑的投射。
云儿第一次登上央视舞台,彩排因为紧张发挥失常。
那闪躲的眼神,怯怯地让人心疼。
巨大压力之下,是担心妈妈会失望。
出身就像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小云的心里。
现实环境与成长路径的强烈差异,注定了他们在天赋面前拥有截然不同的心态。
在小小少年的镜头语言里,展现给我们的真实世相百态。
它不回避不同家庭、阶层、地域的差异,从小少年透视大世界。
第三集中,因为爱好被同龄人排斥,也要坚持研究虫子的殷然。
通过对虫子的痴迷而建立起了独特价值观与世界观。
“昆虫的害益之分是人类乱编的,所有自然中的物体,都没有好坏之分”,这是殷然眼中的“自然之道”。
还有和男生一样参加越野摩托车比赛,不希望被加「女」字前缀的车手怡娜;
从乒乓球跨界到电竞的打野少年国豪;
视音乐如生命一般重要的烁然...
这群看似陌生的异类,生活在社会的不同环境,家庭,教育。
现实问题导致的结果,引起大家或大或小的思考。
但有一点令人触动,那就是不管是什么得与失,机遇与困境。
都无法阻止这些天才少年们,对于梦想的萌芽,热爱、专注与追逐。
因为逐梦的故事太过炙热,以致于他们心中的满腔热爱,足够穿透镜头,烫湿我们微凉的眼眶。
可能现在仍有距离,未来的路还会有更多困苦。
但,种子已经撒下,希望总会存在。
03
「你是谁,你从小就知道。」
主题曲有这么一段话,你寻找那一束光,渐渐地你成了光。
大多数的小孩像橡皮泥一样被父母捏成他们喜欢的形状,没有人真正在意他们喜欢什么,就算知道了更多的人也是选择一味地忽视。
在「小小少年」中,“这些孩子眼睛里都有钻石,闪闪发光。”
保护孩子们眼里的光吧,不要被“神童”禁锢,让它早早成为牟利的工具,更不要将其抹杀。
每个成年人,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是一次对自己年少时光的怀念。
那些初心,那些梦想,那些已经消失的过往,都会随着画面一起被打开。
「少年」,从来都是一个美好的词汇。
就像陀斯妥列夫斯基说的,
少年就是少年,
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
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
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
令人羡慕,赞叹,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