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古代16岁女子称作“破瓜之年”,“破瓜”什么意思?说来你别不信

发布时间:2025-05-12 13:06:12  浏览量:3

我们在常看的古代背景文学作品里可以看到,每当出现形容女子年龄的片段,就会出现“破瓜之年”用于告诉观众当前角色的年龄。

一般被“破瓜之年”形容的女子都是16岁的少女,这与“豆蔻年华”所形容的十三四岁的女孩还不一样。

可是为什么古人会引用“破瓜”二字用来形容女子年龄,“破瓜”的原本含义又是什么呢?

想要具体探究“破瓜”的由来,就要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个“瓜”字上。

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的文字增添了无限趣味,这个“瓜”字也是如此。在早期的隶书和魏碑体中,“瓜”字可以被拆分为两个“八”字。

且古人在形容年龄时常采用“乘法”计算,也就是“二八年华”指的不是二十八而是二八一十六,指女生十六岁。

所以“瓜”字因为自带两个“八”字被用指代十六,至于“破”字就是“到达,突破”的含义。

因此“破瓜”最初的含义是指女子已经到十六岁的年纪。早在南朝诗歌《碧玉歌》里就有“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使用“破瓜”形容女子到了十六岁情窦初开的描写方法。

当然词语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的,“破瓜”一词被沿用至唐朝也被增添更加丰富的内容。

因为瓜果的形象是青翠水嫩,再加上“破瓜”被用于描述刚刚成年的少女,所以许多唐朝诗人擅用“破瓜”形容女子正处于少女的青春年华阶段。

与十六岁的含义相比要更加丰富,不过“十六岁”依旧是“破瓜”在众多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含义。

只是到了明清时期大量民俗小说被创作,其中也少不了对女子的描写。

在这类民间作品中女子成年就意味着出嫁面对被破身的处境,因而“破瓜”与“破身”常常被一起使用。

又因为相似的词语构成,所以在民间文学当中“破瓜”逐渐延伸出“破身”的含义,并被广泛应用,甚至超越了它原本的意义。

针对这个现象清代学者瞿灏就在《通俗编》中批评,“破瓜”并没有“破身”之意。

只是这也挡不住民间的应用,甚至被引申出了性暗示,与女子初婚或者初次性行为相联系。

不过抛去以上这些常见的寓意,“破瓜”其实还有一层十分罕见的意义。当初在满人入关清朝被建立之初,因为要学习汉人文化但是出现误差。

在少数文本中可以看到“破瓜”被拆分为八八六十四,用于形容六十四岁男子的用法。但是因为应用稀少,并未被民间认可。

无论男女在每个特殊的年龄阶段都有自己专属的年龄称谓,这些不同的称谓一般都是应用于幼年至少年时期。

自中年以后由于古代高龄人群稀少,所以男女对于高龄者的称呼逐渐统一。

幼年时期对于男女孩童的年龄称呼多是和对应年纪时期的特征用作年龄代称。刚出生的婴儿被被称为襁褓,2-3岁的孩子被统称为孩提。

女子7-8岁,男子7-14岁因为其发型是自然下垂的,所以用垂髫指代这个年龄的孩子。

再往上男女年纪称呼就有明显区分,女子一般用礼法婚嫁等词语代称,而男子则使用功名、社会责任来用作指代。

女子在12岁时佩戴金钗和在15岁时行及笄礼插上发簪,所以女子的12岁和15岁会使用金钗之年和及笄来做代称。

而男子的13-15岁需要学习文舞礼仪,所以舞勺之年就是13-15男子的统称。

不过男子在15岁会像女子一样行束发礼标志着进入了青年时期,在20岁行加冠礼。所以男子就有了束发和弱冠之年来描述15岁和20岁。

与男子不同,由于女子在古代通常承担着生育责任,所以在20岁以后就有更多用于催婚的词语来称呼女子年龄,如摽梅之年或标梅之期。

在女子婚嫁或是超龄未嫁时也有相应的称谓,夭桃被用于形容新娘年轻貌美。未嫁少女是用待字闺中描述,而怨女就是用来暗喻那些超龄未婚的女子。

古代平均年龄较低,针对中老年等高龄人群的称呼也不再区分男女,而是更多了一层责任和祝愿。

古人对于三十岁以上的人群称呼多是来自于《论语》中对不同年龄的描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描写,也是古人最常用的年龄称呼。

六十岁的老人被称为花甲之年,取自六十年一花甲子的纪年规则。等老人到了七十岁就已经可以被称为古稀之年,形容老人长寿。

而80-90岁的年纪则是耄耋之年,100岁是期颐之年都是以老人到达年纪后的状态用作称呼。

在这期间也不乏老人遇到特殊年纪时而衍生的奇特称呼。繁体字“喜”字像是两个“七”字叠加,就有了“喜寿”用来恭喜老人77岁高寿。

和“喜寿”一词由来相同的词语还有“米寿”,也是因为“米”字拆开是“八十八”而被称呼88岁的老人,以及108岁被人称呼为“茶寿”也是同理。

至于99岁的老人被人称呼为“白寿”,是由于还差一岁就是百岁,所以“百”字缺少一横就是“白”字而得出的称呼。

很多时候这些高龄称谓大部分会被用于形容男子高寿者,这是因为古代女子高寿者数量稀少。为此女子到了一定特殊年龄也有不同的称呼。

常见的就是30-40岁女子被人称诶半老徐娘,50岁的“知命”称呼与男子通用。

等到了60岁以上就会被称为耆艾,但是在民间大多是被称为老妪或是媪。

古代对于不同年纪的人的称呼各不相同,但都是根据周围环境例如在礼法、社会习惯寻找代称词。

这是古人精简文字的智慧,也不乏拆字的趣味。也能从中看出古代文化变迁史和文字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