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放弃“舞台”登“讲台”!陕西学子跨越山海,服务超8万小时!

发布时间:2025-05-12 17:37:42  浏览量:3

陕西科技大学的校园里,你或许见过这样的身影:有人手握话筒,在聚光灯下字正腔圆;有人俯身实验室,为数据屏息凝神;也有人背起行囊,走向远方的群山与旷野。

谢骁珉,这名设计与艺术学院(丝路文化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选择了第三条路——从舞台走向讲台,从城市深入彝乡。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次青春的“逆行”,更是一所大学如何以教育赋能青年、以责任定义成长的生动答案。

作为播音学子,谢骁珉曾是舞台上的焦点——手握话筒,聚光灯下的他从容自信。然而,一次社会实践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湖南薛家村崎岖的山路上,他目睹孩子们踩着晨露奔向学校,冻红的脸颊与眼中跃动的求知欲,让他第一次触摸到教育的重量。那一刻,他突然理解了“知识是照亮未来的火种”的含义。

回到校园后,“支教”的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面对研究生支教团的选拔,他毅然放下话筒,执起粉笔。这一选择,与陕西科技大学的培养密不可分,学校不仅鼓励学生追求专业卓越,更引导他们“至诚至博”,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与社会需求。

从接受新媒体运营、应急救护、办公软件运用等技能的培训,到参加第26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网络培训班、陕西省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区域性多校联合集中培训,谢骁珉的每一步都得到学校的全力支持。2024年,他奔赴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9月正式投入教学工作。

初到马边,谢骁珉面对的不仅是语言的隔阂,还有孩子们沉默的怯意。作为播音专业学子,他主动承担普通话教学,却发现“标准发音”与“母语习惯”的碰撞远比想象中艰难。

一开始,学生们总是非常不自信,但经过谢骁珉的教导和鼓励,孩子们的纯真和热情纷纷被激发,后来,他发现一个总将“老师”念成“nao si”的彝族女孩,在自习课上对着镜子练习发音口型……这个瞬间让他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成长时节,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像守护珙桐幼苗那样,给予足够的耐心与信任。

在普通话教学之外,谢骁珉还承担起了政治、历史的教学重任。他调整教学方法,用分层教学点燃自信,用情境课堂激活兴趣。历史课上,他带学生“神游”南方丝绸之路;政治课上,他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班上那个曾经说自己“是不是很笨”的彝族女孩第一次在课堂上主动举手时,窗外的阳光恰好映亮她的脸庞——那一刻,谢骁珉看到了“唤醒”的力量。

自支教以来,他累计为500余名山区孩子授课超过2.2万小时,其中包括30余节普通话课、370多节政治课以及160余节历史课,教学范围覆盖12个班级,用实际行动填补山区教育的空白。

支教之余,谢骁珉还将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节假日期间,他化身“Z世代助农主播”,在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中国青年报社联合打造的“青耘中国”直播间推介马边绿茶、手剥笋,让深山美味跨越山河;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他组织学生为养老中心的老人打扫卫生、教他们视频通话,用科技温暖孤独;今年植树节,他与伙伴种下“陕科大-马边青年友谊林”,让友谊与希望同生共长。谢骁珉表示:“支教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这片土地的共生。”

谢骁珉的故事,是陕西科技大学研支团学子的缩影。六年来,已有49名陕科大学子接力奔赴马边,累计服务超8万小时,覆盖6000余名师生。他们送教入户、跋山涉水,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

年复一年,每一盏备课的灯火,虽不能改变山的高度,却能点亮孩童眸中的星光。而这份星光,正是源于陕西科技大学赋予学子的底气——在这里,专业学习与社会责任从不割裂,每个有志青年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山海”。

当珙桐花开满马边,那些曾被陕科大研支团成员浇灌的“幼苗”,正以稚嫩却坚定的声音歌唱:“查尔瓦披在肩上,像雄鹰的翅膀……”而陕西科技大学,始终以包容与支持的姿态,为每一份青春的理想提供扎根的土壤,助力学子展翅翱翔!

部分素材来源:陕西科技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