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关于样板戏的评价,包含更深的内涵之争
发布时间:2025-05-11 23:39:43 浏览量:1
针对“样板戏”的争议,从表面来看,是围绕特定历史阶段文艺作品所展开的评价,实际上却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立场分歧。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样板戏”的确由于受到过度的追捧而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然而这不能全部归结于作品自身。这就如同刀一样,既能够用于切菜,也可能用于伤人,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样板戏”里固然夹杂着一些极端化的表述,但其核心依然是革命主题,并且这种革命精神才是它的主要价值所在。照理来说,只要把那些被歪曲的部分去除,保留其积极的内容,事情本应是很简单的。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些人之所以抓住“样板戏”不放,正是由于它与“时代”相关联,批判起来更加容易。要是直接反对所有革命题材的作品,未免显得过于直白,而借助“样板戏”的特殊背景,既能达成目的,又能避免引发太大的争议。
更引人深思的是,部分批评者不满足于单纯否定“样板戏”,他们还隐晦表示,自延安时期至前十七年的革命文艺作品,若有机会,都应一同被否定。这种态度已不局限于对具体作品的评判,而是对整个革命文艺传统的全盘否定。也就是说,他们真正抵触的并非“样板戏”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是其代表的革命叙事。这样的批判,与其说是源于对历史的反思,不如说是为了维护某种立场。
样板戏最为突出的特性,是将生活过度地典型化与集中化,最终达成一种近乎无瑕的理想化成效。在那个时期,艺术创作通常遵循这样一个准则:艺术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超越生活。这种创作观念听上去颇具道理,好像能够让作品更富感染力,然而实际上却隐藏着一个危险的隐患——它使得艺术创作渐渐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根基。
在那个时候,大家普遍觉得,唯有将生活里的矛盾冲突加以集中呈现,把人物形象做极端化的塑造,才能够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以,样板戏中的人物,不是毫无瑕疵的英雄,就是坏到极点的反派;情节不是扣人心弦的斗争,就是令人动容的牺牲。这样的处理办法的确能够让观众看得情绪激昂,然而问题是,它把复杂多样的生活简化成了界限清晰的戏剧冲突。
此种创作方式带来的最大弊端,便是给艺术造假创造了便利条件。要是艺术家能够随心所欲地美化生活、重塑生活,那么艺术作品与那些全然虚构的大制作影片又有何不同呢?《星球大战》里的光剑较量、《黑客帝国》中的虚拟天地、《侏罗纪公园》内的恐龙重生,这些情节尽管精彩绝伦,但观众都清楚它们是虚构的。然而样板戏宣称的是“展现现实生活”,倘若这个“现实”都是经过精心雕琢的,那观众还能信赖什么呢?
更需警觉的是,这种典型化创作催生了一种歪曲的真实认知。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唯有那些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情节才称得上“真实”。诚然,生活里会存在激烈的矛盾纷争,也会出现感人的英雄壮举,然而将这些个别情形集中夸大,把偶然视作必然,把特殊当成一般,这本身便是对真实的曲解。好比把一百个人的长处都汇聚到一个人身上,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固然无可挑剔,但已然不再是真实的个体了。
这种创作观念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它不但转变了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还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了人们对现实的评判。一旦观众适应了样板戏里那种极度戏剧化的“真实”,就会对日常生活里平淡且真实的细节熟视无睹。这种审美习惯的形成,其影响远比几部样板戏本身更为深远。艺术能够对生活进行提炼,却无法取代生活;能够展现矛盾,却不能刻意制造矛盾。要是失去了对真实生活的敬重,再出色的艺术也会成为虚幻之物。
样板戏在塑造人物方面存在一个颇为独特之处,即遵循所谓的“三突出”原则。该原则表述起来较为简单:在全部角色当中要凸显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里面要凸显英雄人物,在众多英雄之中还要凸显最为关键的那位英雄。经过这样层层筛选之后,最终留存下来的那个主角便成了毫无瑕疵的圣人。
瞧瞧样板戏当中的那些主角,像杨子荣、阿庆嫂、李铁梅、马洪亮等等。这些人物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那便是过于完美。他们仿佛从一出生就是革命者,没有童年的经历,没有爱情的故事,没有家庭里的琐碎事务,甚至连出生日期都不存在。他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始终是绝对正确的,始终将革命事业置于首位。这样的形象乍一瞧的确十分高大,然而仔细琢磨就会发觉,他们和现实生活里的人差距极大,大得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看上去闪耀夺目,却始终无法触碰。
现实生活里的人怎会是这般模样?真正的人皆复杂多变,都具备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我们曾碰到过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然而在私人生活方面却行为不端的士兵;遇到过对待敌人心狠手辣,可对家人却柔情似水的官员;还见过平日里心地善良,可在关键时候却犹豫不决的领导。这才是真正的人性,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有坚毅的时刻也有软弱的瞬间。人性犹如一块尚未雕琢的美玉,不可能每一面都毫无瑕疵。
样板戏存在的问题在于将人性过度简化。它执意塑造毫无瑕疵的英雄形象,反倒使这些角色丧失了鲜活的生命力。观众目睹舞台上那些始终正确、始终高尚的主角,心里清楚他们绝非真实的人物。艺术本应展现生活的纷繁复杂,然而样板戏却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简化成界限清晰的脸谱化形象,这无疑是对艺术本质的一种背离。
追根究底,艺术若想打动人心,首要的是让人产生信服之感。而使人信服的基础,在于塑造出真实可靠的人物形象。样板戏当中那些毫无瑕疵的英雄人物之所以令人感觉虚假,原因在于他们太过纯粹,纯粹到不像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之人。现实生活里的英雄通常是在矛盾冲突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伟大之处恰恰体现于战胜自身缺点的进程之中。要是忽视了这一过程,仅仅呈现出完美的最终状态,这样的英雄形象又怎能让人信服呢?
样板戏带有一种独特的悲剧意味,然而这种悲剧并非积极健康的。真正的悲剧应当使人体悟到崇高感与力量感,可样板戏里的悲剧却给人一种虚假、空洞的感觉。这好比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悲剧:一类是英雄所追逐的目标尽管充满艰难险阻,但确实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另一类是英雄所追求的事物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稍有判断力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不可能实现。样板戏恰好属于后一种情况。
这类闹剧与真正的喜剧有着天壤之别。优秀的喜剧常常蕴含着深邃的生活哲理,正如黑格尔所言,喜剧能够让人发出会心的笑声,是因为它洞察到了某些观念的虚假。然而,不良的悲剧却背道而驰,非要将某些观念吹嘘到无比崇高的程度。此类作品既无法给予人们真正的悲剧所带来的震撼,也无法营造出喜剧的轻松诙谐氛围,最终只能沦为不三不四的闹剧。
在日常生活里,真正的悲剧常常降临在平凡大众身上,呈现为一个个细微而具体的艰难处境。然而样板戏却把悲剧演绎成了某种理念的展示,与普通人的真切感受完全脱节。这种创作方式存在的最大弊端,便是使艺术丧失了触动人心的能力。观众望着舞台上那些始终正确无误的英雄形象,心里清楚这绝非真实的人生写照。艺术原本应助力人们洞悉生活,可虚假的悲剧却让艺术与生活渐行渐远。
探讨样板戏为何比传统戏更受大众青睐,这一问题饶有趣味。如今不少人一谈及样板戏就面露不悦,认为它是特殊时期的产物,然而在当年,老百姓着实爱看。要弄清楚其中缘由,得从“通俗”二字切入。
不少人对“通俗”一词存在误解,总将其与庸俗、低俗划等号。实际上,通俗指的是易于理解、面向大众。传统戏曲初兴之时,本就是为百姓所设,唱词和念白皆为日常口语,讲述的也是家常琐事。然而,历经数百年,那些唱腔、念白和表演程式逐渐变得陈旧,与现代人的生活渐行渐远。如今的年轻人听京剧,如同听外语一般,完全听不懂台上唱的内容。
样板戏则大不相同。它采用的是现代的白话文,演唱的是老百姓熟知的曲调,演绎的是大家能够理解的故事。舞台上的角色身着现代服饰,说着现代话语,观众一眼就能领会。这如同当下人们观看电视剧与阅读文言文的差异,显然电视剧更合心意。传统戏曲里那些虚拟的表演形式、写意的场景画面,对于如今的观众而言太过抽象,观赏起来十分费力。
但话又说回来,传统戏曲并非毫无价值。历经数百年积累的艺术成果,诸如唱念做打的技艺、表演的规范程式,皆是瑰宝。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优质内容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这就如同要让老房子住起来舒适,需重新装修一般,传统戏曲也需加以革新。
如今,部分新编戏曲正在开展这样的尝试。它们在留存传统戏曲精髓的同时,让故事与现代生活更为贴近,表演也显得更加自然。例如,有的戏曲将古代故事的背景替换为现代,有的则运用传统唱腔来演绎现代故事。这类戏曲,老戏迷听着倍感亲切,新观众也能够理解。这才是戏曲应当前行的方向。
追根究底,艺术若想存续,就得顺应时代发展。样板戏在当年备受青睐,原因在于它比传统戏曲更贴近生活。如今若想让戏曲再度吸引观众,同样要在“通俗易懂”方面多做努力。这并非是要降低艺术质量,而是要让艺术更易于被大众领会与接纳。这就如同烹饪,即便食材再好,也得做成符合食客口味的菜肴才行。
传统戏曲若想重焕生机,重点在于探寻传统与现代间的平衡之处。既不可将旧有传统全然舍弃,也不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需把历经数百年积累的艺术底蕴,以当代人喜爱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此演绎的戏曲,方能既留住老戏迷,又吸引新观众。这就好比一棵老树,若想持续生长,就得不断萌发出新的枝芽。
为何时至今日仍有人喜欢看样板戏,不少人认为主要有两个缘由:老一辈人是为了怀旧,年轻人则是图个新鲜。这种说法并非全然错误,但实际情况没这么单纯。样板戏之所以能吸引观众,归根结底是它确实存在一些独特的地方,和传统戏曲有所不同。
当下的大学生在观看样板戏时,大多反馈“曲调悦耳”“剧情易懂”。这话可谓切中要害。样板戏的唱腔虽说源自传统戏曲,不过在经过改良之后,更契合现代人的听觉喜好。其配乐中融入了西洋乐器,念白采用普通话,节奏也变得更为明快。这些革新使得年轻人听起来不费力,看起来也不会打瞌睡。
在情节安排方面,样板戏同样注重易于理解。好人和坏人清晰可辨,矛盾冲突直接了当,并非像部分传统戏那样曲折复杂。当下观众生活节奏较快,看戏剧就是为了图个清晰畅快。样板戏恰好契合这一需求,无需费神就能知晓故事的前因后果。舞台上人物的穿着装扮也与现代相近,观众观看时不会感到有距离感。
追根究底,艺术若要有人欣赏,首先得让观众能够理解、听懂。样板戏在这一点上着实花了心思,对传统戏曲中那些过于专业、程式化的元素进行了改进。这种改进使得戏曲更贴近大众生活,更易为普通观众所接纳。如今年轻人喜爱样板戏,并非因其政治背景,而是它的确比传统戏曲更为通俗易懂、更具现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