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派文化大家谈:海河是展现京津冀融合的大舞台
发布时间:2025-05-13 11:15:54 浏览量:2
天津日报 2025年5月13日 第11版
天子津渡,九河归宗。众水所钟,海纳百川。这两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海河流域的特征及天津所处的重要位置。
一
海河流域的形状,就像一把大蒲扇——扇子上那些大的筋脉,就像海河的主要支流;这些筋脉交汇于扇柄,就像京津冀地区的很多河流在天津城区交汇成海河干流继而通向大海一样。
海河的五大支流,即北运河、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永定河,还有很多虽小但却比较知名的支流,如潮白河、洋河、桑干河、拒马河、府河、唐河、滹沱河、滏阳河、卫河、清漳河、浊漳河等,它们流经之处,多为京津冀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或者明显具有增长点的地区;而全部流经天津市区的百余里海河干流,无论是地理的原因还是历史的原因,都是汇聚京津冀经济实力和文化精华之宝地,以及举京津冀之力对外交流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在近些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推动下,津城海河段也必然成为展现京津冀融合的大舞台。
千百年来,河东水西,沽上海下,先民们无不“万灶沿河而居”。也正是缘于水的互通与联动,上下游的人民休戚与共,心手相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之杰,地之灵,其渊源都出于一个“水”字。因此,不仅对天津来说,而且对整个京津冀地区来说,海河都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命脉。
南北大运河,本来是指贯穿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大运河,即京杭大运河。但大运河作为海河的重要支流,却被分段称为南运河、北运河,即是以它们在天津的方位来确定的。隋代以后,大运河使得天津逐渐成为贯通北方与江南的经济中枢和军事要地。元代建都北京、明代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作为南粮北运的验收、转运、仓储之地,成为国民经济之命门,这也是数百年间京津两地关系最紧密、最实际的体现。
南运河、北运河之外,天津海河其他诸多支流与河北省各地之间的内河航运曾经十分发达。仅以天津与保定之间利用大清河水系进行航运的历史为例,自元代开始,从保定南关上船,过府河,到安新白洋淀,再顺着大清河干流便可直下天津。清末,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往来于设在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与设在天津的直隶总督行台,走的就是津保之间的内河,且在天津旧三岔河口附近设有总督专用码头。直至20世纪70年代,津保内河航运还在经营,天津依然是海河流域的大码头。
二
海河水系不仅是数百年间京津冀之间交通运输的主要渠道,而且在防汛、抗旱、水资源利用等方面也必须调动各方力量以发挥水系整体的重要作用。
矗立在海河岸边的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就是一座向世人展示津冀融合的历史丰碑。
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位于海河干流第一座桥梁金钢桥的西北侧,即子牙河、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岸上。在18米高三面体大理石碑座上,伫立着6米高的用汉白玉雕刻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位年轻妇女,体态端庄而优美,面带慈容,右臂怀抱婴儿,左手朝上托举,像在捧接自天而降的甘霖,用以哺育怀中的婴儿。纪念碑下,清澈的海河水缓缓流淌,仿佛将一段难忘的岁月娓娓道来。
天津的工业近代以来一直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但水的匮乏严重制约着继续发展,津城市民的饮用水更是苦涩不堪,难以下咽。1982年5月11日,新中国史无前例的跨流域大型引供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开工。它连通河北省与天津市,引滦河水穿越燕山山脉进入海河水系,引水线路全长234公里,工程非常繁杂,任务十分艰巨。1983年9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清澈甘甜的滦河水送入津城的千家万户。为庆祝引滦入津成功,天津很多街道特意发给每户市民一小袋茶叶,百姓们都觉得用滦河水沏出来的茶真是清香可口,人们的笑脸上无不洋溢着对河北省人民的感激与友爱之情。
1983年8月3日,邮电部邮票发行局宣布在1984年邮票发行原计划之外增加发行“引滦入津工程”特种邮票,并将发行日期定在1984年9月11日,以纪念该工程竣工一周年。这套邮票共有三枚,其中第一枚寓意“甜水入津”,以三岔河口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为主景,背景选用解放桥和百货大楼以代表天津城,也代表着有滦河水融入的海河。1984年,广东著名诗人柯原路过天津,曾经吟咏出一首《引滦入津纪念碑》:“人们来到天津,总会来看望,这座屹立蓝天下的纪念碑,听她以母亲的名义在宣告:这潺潺的幸福之水,正浇出一座珍珠的城!”
三
四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见证了海河一带城市景观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岔河口附近早已是高楼大厦林立,一派繁华景象。2008年,在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沿子牙河上溯不远处的永乐桥上,建成了国家4A级景区“天津之眼”摩天轮。
建在永乐桥上的“天津之眼”摩天轮,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古今融合的结晶。公元1400年,明代封地在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自海河三岔口附近渡河,一路南下,攻取南京,夺得帝位,改元“永乐”。1404年,明朝在直沽设卫,朱棣赐名“天津卫”。天津,即为“天子津渡”之意。2008年,天津新地标“天津之眼”摩天轮落成,即坐落在朱棣率千军万马渡河之处附近的永乐桥上,它是一座跨河建造的桥轮合一的摩天轮,兼具观光和交通功能,其奇思妙想、巧夺天工的设计是世界摩天轮领域的一大突破。摩天轮直径110米,轮外挂装48个透明轿厢,每舱可乘8人,舱内舒适宽敞,设置空调以调节温度,可同时供384人观光,依据季节不同安排运营时间。摩天轮依靠电力驱动,匀速旋转,约28分钟旋转一圈。座舱到达最高处时,乘客能看到方圆数十公里的景致,津城一带的海河风貌尽收眼底。
“天津之眼”摩天轮的设计,以尊重城市地域现存的历史积淀为前提,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和简洁流畅的线条设计,凸显现代化科技文明与天津城市历史文化的交汇,提升了区域文化品位与内涵,体现出天津开放与纳新的城市文化特征,昭示着海河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建设的宏伟发展前景。“天津之眼”摩天轮位于海河三岔口黄金地段,是天津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最集中的区域。周边拥有大悲院、古文化街、鼓楼等天津重要的商贸旅游资源,同时也是海河水上游船观光区的起点。游客到此,一日之内即可享受到休闲、购物、旅游观光等多重服务。“天津之眼”摩天轮,是海河开发“一桥一景”的杰出之作,是镶嵌在海河流域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017年3月9日,为纪念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推动三周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特种邮票一套三枚,“天津之眼”摩天轮与天津港、空客总装线、高新区未来科技城等多个天津城市元素在邮票中展现出来。这套邮票以交通、生态、产业的“三个突破”为表现内容,着力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先行启动的领域。“天津之眼”摩天轮出现在第二图“生态联防联治”中,体现了规划中扩大生态空间的推进目标,展现了一幅天蓝、水清、地绿的宜居生活蓝图。邮票发行当日,邮政部门在“天津之眼”摩天轮景区内举办了首发活动。作为“国家名片”的邮票,将海河流域的“天津之眼”摩天轮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天津城市形象的代表,意义非凡。
与在“天津之眼”摩天轮上俯瞰海河美景一样,乘坐海河游船一路观赏两岸美景也是非常惬意的事情。海河游船在每年海河非封冻期开航,海河两岸风光旖旎,河上桥梁各具特色,彰显天津魅力,令人目不暇接。20世纪90年代,《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曾举办过有关海河风光散文征文,著名作家纷纷撰文,宣传了海河观光游览,弘扬了天津历史文化。与海河游船类似的都市观光游船在国内并不多见,观光者中来自北京市和河北省的外地游客最多。此外,近些年海河上的解放桥每次开桥,观光者中的外地游客也多来自北京市和河北省。
因此,如何进一步利用好津城海河段这个大舞台宣传京津冀融合的实绩,如何进一步以海河游船等旅游设施为载体展现京津冀历史文化,以吸引更多的京、冀等地游客,应是海河文旅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罗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