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党建引领绘新景 茶香狮舞共富路 ——解码思南县秦家寨村乡村振兴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发布时间:2025-05-13 22:07:05  浏览量:3

在黔东北乌江之畔的思南县合朋溪镇,秦家寨村正以一场生动的实践,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深刻内涵。这个户籍人口仅1180人的村庄,通过党建引领、产业筑基、文化铸魂、生态护航,走出一条“强村富民”的特色路径,成为贵州山区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样本。

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秦家寨村党支部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走进新建的42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便民窗口高效运转,线上民情反馈平台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00余件;党建联建机制下,县发改局、住建局与企业协同解决基础设施问题10余个,村民办事效率提升60%。

村支书秦土介绍,村党支部通过“三会一课”常态化锤炼党员队伍,34名党员在茶园管护、环境整治中带头冲锋。创新“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治理体系,矛盾化解率与群众满意度均达100%。2024年,新发展党员2名,培养后备力量3名,为组织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这才是乡村振兴最硬核的底气。”秦土说。

产业筑基: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站在海拔500米的山坡俯瞰,520亩生态茶园层叠如浪。这片曾因劳动力流失几近荒废的茶园,2016年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6:2:2模式焕发新生。农技专家驻点指导,优化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技术,2024年茶叶香气与芽叶饱满度显著提升,茶青、毛峰产量分别达1700斤和5500斤,带动50户村民务工增收11万元,村集体增收3万元。

“我们要让茶叶‘身价翻倍’!”秦土指着规划图介绍,村集体正筹建抹茶加工厂,延伸产业链;500亩坝区引入智能灌溉技术种植蔬菜,与致富能人冉光凤合作打造“立体农业”。这种“山顶种桃、山腰养牛、山脚种菜”的产业布局,既守住了生态红线,又拓宽了致富路径,完美契合中央“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要求。

文化铸魂:非遗醒狮舞动精神共富

夜幕下的魁榜醒狮广场灯火通明,省级非遗“魁榜醒狮”正在上演。这项传承200余年的技艺,源自白号军练兵传统,13张方桌叠成“龙台”,舞狮者在四脚朝天的桌面上腾挪跳跃,引得观众喝彩连连。2024年,醒狮队连续两年登上铜仁市元宵巡演舞台,古老非遗焕发新活力。

文化振兴不止于表演。村党支部将醒狮技艺纳入秦家寨小学必修课,与县职校合作开发选修课程,培育“00后”传承梯队;修订村规民约,推行“红黑榜积分制”“最美庭院”评选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村民王大姐感慨:“过去红白事攀比成风,现在大家比的是谁家院子更美、谁为村里出力多。”

生态护航:乌江清流映照绿色答卷

作为乌江流域党建联盟成员,秦家寨村将“共护一江清水”视为生命线。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畜禽粪污集中处理,18个垃圾分类站覆盖全村,专职保洁员每日清扫;党员巡护队高频次巡查森林与水资源,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通过“一户带一户”理念,村容从“点上盆景”变为“面上风景”,2024年获评省级“生态宜居示范村”。

未来之思: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启示

尽管成效显著,秦家寨村仍面临挑战:茶产业链条较短,非遗传承群体老龄化,治理精细化有待提升。下一步,村党支部计划联合高校建立产学研基地,开发茶旅融合项目;推动“非遗进校园”覆盖全县,培育“传承+研学”新模式;推广“线上议事群”与积分制管理,激发村民自治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护生态’。”贵州省委党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专家评价,秦家寨村的实践,正是通过党建引领统筹“五大振兴”,将中央战略转化为“接地气”的乡村行动,为山区县域探索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站在新起点,秦家寨村正以“茶香狮舞”为笔,在乌江畔书写着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文化活”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这不仅是黔东北山乡的蜕变故事,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阙成岱

一审 吴采丽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