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人走进现实“舞”出太行风情
发布时间:2025-05-14 11:50:26 浏览量:2
小花戏《太行喜事》 通讯员 张文军 摄
5月11日,在王沂东美术馆落户山清水秀的左权县麻田镇东安村之际,根据王沂东油画巨作《太行喜事》创作的同名左权小花戏同步上演。在大地铺陈的如诗如画的太行山水间,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权小花戏的艺术样式“活”化了极具太行风情的写实油画《太行喜事》,在我省首开文艺“互联”创作先河,为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平添浓墨重彩,为矢志打造太行山水艺术之都的左权县再添艺术新名片。
今年70岁的王沂东是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他的艺术生涯贯穿了对乡土文化的深情回望与对写实油画的技法探索,其作品兼具欧洲文艺复兴的醇厚与中国宋代工笔的清新,在当代艺术界独树一帜。
布面油画《太行喜事》是王沂东于2010至2014年间创作的大型群像作品,规格为180cm×350cm,画作以中国北方太行山区传统婚礼为主题,把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和现实的人物相融入,内容上,通过传统婚礼这种祈福迎祥的仪式,形式的“圆”对应内容的“合”,也对应了中国传统的天、地、人融合的观念。形式上,热闹的人群围合成画面中心,近处围合的谷场、矮墙、村落、土地、远山、天空,一层层、一圈圈,向外扩散,由点到面,构成画面。在画面的色彩运用上,姑娘们穿着各种艳丽颜色的棉衣、头巾,从男女围合的左下角紫色、蓝色开始,蓝紫色、玫瑰色、紫红色、深红色、深土红、大红、朱红,最后以中心新娘的朱红色——也是红色系最强烈的点为终点。代表男性主题的重色块,只有黑色、深蓝,没有过多变化,主要体现男性的力量与沉稳,与对面女孩艳丽的红色形成强烈对比。从黑到红、从冷到暖、从阴到阳,相对相连,形成一个围合的浓烈色环。
2014年该作品完成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沂东坦言:“《太行喜事》是我60年来第一次画这么大的场面,120余人,每个人物刻画都不敢草草而过,想象着观众站在身后审视我的作品,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力求表现得真实生动,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调整,不敢轻言放弃。”
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权小花戏把《太行喜事》带进了现实生活中。这个小花戏作品根据王沂东《太行喜事》的立意构思,由左权县人民文化馆馆长、左权小花戏市级非遗传承人赵静编创,左权县人民文化馆原馆长郭建斌作词作曲,左权县职业技术中学校陈蕙卿、侯宇柯等教师辅导排练,经过3个月的精心打磨,展现了太行山上一对新人对爱情的追求、守护、向往,以及亲朋挚友的美好祝福,生动鲜明地再现了新婚之日热烈、喜庆、吉祥、欢乐的场景,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
这部小花戏作品分为3个部分:守夜、迎亲、闹洞房,充分运用左权小花戏、左权民歌等非遗表现形式,把静态的画作转变为灵动的舞蹈艺术,好似人在画中舞,画中人在舞。翻飞的扇花,是乡村婚礼的喜悦与祝福;起伏颠颤的舞步,是太行山人民对生活的热情与向往;铿锵有力的旋律更是太行山人世世代代扎根土地、与大山相依相存、骨子里质朴与坚韧的精神诉说。
欣赏了油画《太行喜事》又观看了小花戏《太行喜事》的观众纷纷表示,画作令观众有超强的太行文化认同感,小花戏则演绎出了太行山人纯粹的喜乐哀愁与真挚的人间烟火。
记者 路丽华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