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浅山评论:当风与文字共舞

发布时间:2025-05-28 09:09:18  浏览量:3

作者近照

——读曹利君《怎样地方 怎样目光》

文/悠悠

在信息洪流裹挟的时代,文字的力量常被稀释成碎片化的符号。而《怎样地方 怎样目光》却如一股从山谷呼啸而来的风,以独特的笔触,打破传统写作的桎梏,在文学与自然的对话中,完成了一场令人惊艳的诗意突围。

曹老师以“风”为叙事线索,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与隐喻特质。风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化作灵动的叙事者。它“乍一看上去是散漫的”,却又在瞬间“起了一大片苍黄和弥漫”,这种极具动感的描写,打破了常规对风的平铺直叙。曹老师没有生硬地阐述大西北的雄浑,而是借风的变化,将地域特色如剥茧抽丝般层层展现。风从“混沌”到“势不可挡,所向披靡”的转变,恰似读者对这片土地认知的逐步深入,充满了探索的趣味与惊喜。这种以物喻情、托物言志的写法,让文字摆脱了直白的陈述,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对于语言的驾驭,曹老师能力非凡。“举债亏情”“翻箱倒柜倒腾着自己那点儿货色”……将抽象的情感与认知具象化,充满生活气息又不失文学韵味。这种打破常规的词汇搭配方式,为文字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让读者在熟悉与陌生的碰撞中,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同时,文中多处反问与自我质疑,如“曾经摇头晃脑地,自诩自赏的‘我在城楼上观风景’,缓步徐行,沉着应对的派头呢?”,不仅增加了文章的互动性,更引发读者对自身认知与外界环境关系的思考,使文章的内涵得以升华。

从结构上看,文章看似松散,实则形散神聚。以山谷的风为起点,延伸至对大西北地域特色的感悟,再回归到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反思,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曹老师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内心世界交织融合,在描写风的变化过程中,暗合着人的心理变化。当风“给了你们最初的印象,也给了你们暖心的抚慰和真情的告白”时,读者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与作者一同完成了对这片土地从陌生到熟悉、从敬畏到理解的情感蜕变。

《怎样地方 怎样目光》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摒弃了传统写作中对自然景观的刻板描绘与空洞抒情,以诗意的语言、灵动的叙事和深刻的思考,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与魅力的文学世界。它让我们看到,真正优秀的散文随笔,不应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刻,而应是作者与自然、与自我深度对话的结晶。当风与文字共舞,当文学回归本真,这样的作品,才能如山谷的风般,穿越时空,直击人心,在读者的记忆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