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的吸引力似乎正在减弱,背后的原因何在?
更新时间:2024-11-01 02:08 浏览量:73
演唱会的吸引力似乎正在减弱,背后的原因何在?
记忆中最令人唏嘘的一场演唱会,莫过于王杰在西安的那一晚。观众席空荡荡,上座率低得让人心酸。站在舞台上的他显得有些失落,甚至带着些许怨气地向在场不多的粉丝直言:“没想到支持我的人这么少。”随后情绪激动地表示:“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来西安开唱了。”
对于未曾涉足演唱会现场的人来说,那是一场充满期待的梦幻之旅;一旦亲身体验过,其带来的震撼确实难以忘怀。然而,当这种体验重复几次之后,最初的激情与好奇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每次活动后对不菲花费的反思。
根据中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票价几百元属于正常范围,而前排的贵宾票定价在一千多元,主要是面向经济条件较好的观众。这样的票价,对大多数人来说,大约是一个月收入的十几到二十几分之一,如果每月都去看演出也是可以承受的。
然而,现实中能买到几百元的票吗?有人指出是因为黄牛的存在,这让人感到无奈和讽刺。是否黄牛是由主办方故意纵容的呢?他们通过制造门票紧张的假象来加价销售,这种行为无异于割消费者的“韭菜”。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当演唱会临近时,门票却开始打折促销。
王思聪曾说过,花八九千元看一场演唱会的人可能有些不理智。回顾二十年前,只有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才有举办大型演唱会的机会,许多人甚至从未见过现场演出是什么样的;那时的“韭菜”们几乎没有任何选择权。
但到了十年前,即便是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也开始举办更多的音乐活动;现在情况更是大变样,几乎每个省会城市每个月都能见到多场不同规模的音乐会或演唱会,观众们也变得更加挑剔了,他们希望能够以更合理的价格享受高质量的娱乐体验。
一场演唱会的筹备,绝非小事一桩。假设演出时长为3小时,平均每5分钟演绎一曲,随后是2分钟的休息与互动时光,期间还穿插着两次长达10分钟的大型互动环节。那么,歌手得准备多少曲目以应对这场音乐盛宴呢?保守估计,20首是基础,再预留些余地,至少25首才稳妥。而这25首中,至少要有15首以上是那些耳熟能详、点播量破千万的经典之作,否则现场气氛难免降温。
放眼当前的华语乐坛,即便将港台地区以及资深艺人的作品全部纳入考量,满足这25首高传唱度作品要求的艺术家,总数也不超过50位。而若仅聚焦于近十年来活跃的歌手,这个数字更是锐减至不足20人。特别是对于那些一首热门单曲后便迅速沉寂,次年仅能在拼盘演唱会中露面的音乐人而言,挑战尤为严峻。
尽管有些资深实力派歌手的演唱会门票销售不再如昔日般火爆,但若换作张学友、刘德华、陈奕迅、周杰伦、张惠妹或孙燕姿等举办,情况或许大不相同。
大家对此事有何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