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立:谁在挥舞教育内卷的大旗?
更新时间:2024-11-04 11:38 浏览量:72
教育内卷的根本原因
文图|宋福立
今天又一次读了章启群教授的文章《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文章里,他说到中国学生的高考情结及其变态现象主要是由国内优秀大学数量极少造成的,惨烈的竞争是导致高考扭曲变态的直接原因。
由此,我想到前一时期非常热火的关于教育内卷的讨论。大家都把教育内卷的原因归结到教育系统内部了,关于教育部的,关于教育局的,关于学校的,关于老师的。说的没错,每个层面都有原因,但这些并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我觉得是从政府层面来看,投入资金建设的优秀高校的数量少,看起来是主要原因,其实不是。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深层次的原因,是政府把学校三六九等,人为地制造了一系列的不公平。
如教育经费,国家已经投了很多,但目前的中小学都面临着经费困难问题。国家投入的资金都去哪里去?绝大多数都投到了大学,据说大学的经费多得用不完,教授的研究经费根本就用不完,所以要弄好多没有任何意义的课题,以此消耗过多的研究经费。基础教育中的各重点学校还能享受到较多的经费,普通的高中也能够沾些边,初中和小学就极少,除了生均经费以外,可能就没有多少其它的经费了。
在一份资料中看到:通过横向比较小学、初中、高中、职业中学和高等教育这五个维度的“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我们会发现,中国教育存在着“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的现状。以2017年的数据来看,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高等学校为20298.63元,小学为10199,12元,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高等学校几乎是小学的2倍;而在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中,高等学校为8506.02元,小学为2732.07元,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高等学校足足高出小学3倍还有余。
在同一级学校,我们又设了很多重点。大学里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双一流、中央部属本科院校、省属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高中有省重点、市重点,一个县区还有自己的重点;初中、小学有省直的、县直的,有重点非重点,一个学校里还有重点班、火箭班等。这样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公平,人人都想上重点,怎么会不卷?
985、211、双一流等院校,哪一个是全靠学校自己搞上去的,哪一个不是国家的投入?哪一个不是国家配的师资、国家配的经费、国家配的物资?它们为什么就是985?就是211?就是双一流?都是国家的学校,其他学校为什么就不能享受到国家一流的支持?这不相当于一个家庭有三五个孩子,父母还要在几个孩子中评出一两个好孩子,其实这一两个也是父母以前关注多的、教养多的。然后再给这两个孩子多一些,本来就不公平,再加上奖励就更加不公平。这样的政策不符合国家的发展方向,违背了人民的意愿,违背了公正、公平的核心价值观。
大学招生的名额更是造成长期不公平的重要原因。我们都知道,重点大学对各省的招生名额严重不平衡,北京、上海、天津这些拥有较多重点大学的地区的考生录取率远远高于河南、河北、山西等地,这种人为的不公平,引起了普通百姓的强烈不满,不少人大代表也多次提出议案,但没有多少改进。也有人说,大学建在某地,当地付出了土地等,应该多给些招生名额。如果说建国初期,给建校的区域多一点招生名额,有情可原,因为当时建校时用了他们的土地。70多年了,土地性质早已成国有的了,国家的税收也是由各地的人交上去了,怎么招生名额不能按照这个标准呢?并且,录取率低的百姓强烈呼吁多年,怎么看不到改善呢?这样下去,广大人民如何才能拥有美好生活呢?
从政府各部门招工来看,都是工作,但还得分公务员和事业编,又是人为的不公平。招工的第一条件就是学历和专业。有的部门招工报名的基本条件就是研究生,就是985、211,低于211的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政府部门的招工要进行考试,为什么不给所有愿意参加的人一个机会,让有能力的人通过考试出人头地?同样的年龄、工龄,同样的工作,工资要和学历挂钩,为什么?政府这样的招工、用人导向,不是在加剧着教育的内卷吗?
只有我们从根本上入手,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选人、用人标准,教育内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
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