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没想到《父母爱情》一开场,就有那么多的偏见出现了

更新时间:2024-11-05 15:16  浏览量:76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父母爱情》的第一集,就从清晰可见的各种偏见中,交代了时代社会背景的特点。

就像安杰的同事们,对她资产阶级出身抱有偏见,认为她低人一等,甚至觉得她不配参加舞会:“什么臭毛病,有公共汽车不坐,偏要剥削人。”

“就是,这种地方就不该让他这样的人来!”

“你看,人家不还是来了吗?人家长得漂亮,又会打扮,是个美人。”

“是美人又怎么了?美人有什么用啊?长得美又不值钱,资本家的女儿不值钱!”

但搞笑的是,舞会这种东西,本身也属于资产阶级生活,这一矛盾的现象,着实耐人寻味。

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任何美好和享受的东西,不管是什么阶级的人,其实都乐意接受。

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阶级差异被过度强调,人们往往把出身和身份,当做评判他人的唯一参考,却忽略了事物的多面性,甚至忽略了自己的行为,和她们所鄙夷的人别无二致。

因而当安杰的身份转变成了军官太太后,同事们的态度也随之转变,曾经的排挤和嘲讽,变成了尊重和羡慕,把人性中的势利,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杨书记最初,对江德福的二婚偏见,也非常有意思。她不了解江德福离婚的真实原因,她对二婚的排斥,也并非只是因着离婚不好的刻板印象,而是站在女性角度,为女人抱不平。

而他的丈夫丛校长,则是真心为江德福,脱离包办婚姻而开心:“他是离婚,离的是父母包办的封建婚姻,你撇什么嘴啊?人家离个婚把你给烦的。”

“我是替我们女人打抱不平!”

夫妻二人对江德福二婚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传统观念,所带来的男女性别婚姻偏见。

在男性思想里,似乎只看得到,男性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却从未考虑过,男性可以以离婚摆脱封建婚姻,并由此而欢欣鼓舞,却从未想过,同为封建婚姻受害者的女性,在离婚后要面临更多的困难。

因为思想解放给所有人都带来了自由,但对于被三从四德,教化数百年的女性,尤其是没有文化的农村女性而言,瞬间失去依仗的自由,更像是一场灾难。不过从杨书记对江德福二婚的偏见里,可以看到这种灾难已经被看到,并且被提出,也不失为女性解放的进步。

另外,江德福对交际舞一开始充满偏见,认为那是不正经的活动:“你怎么不去参加舞会啊?”“我不去参加那玩意,男男女女搂搂抱抱,什么玩意,我不去。”

对交谊舞会的偏见,甚至让江德福立了一个打脸的flag:“男男女女认识不认识,一上来就拉拉扯扯,像什么样。我要是找老婆,我才不找这样会跳舞的女人。”

可随着他遇见了安杰,他不仅跳舞跳得很开心,还娶了整个舞会中,最会跳舞的女人做老婆,甚至到了老年,还主动参加跳舞比赛,不让参加还差点气病了。

江德福对舞会的偏见,源于他的成长环境和传统观念,而随着他生活环境的改变,对舞会的真香,着实令人可乐,让人不禁想到康德说过的:“人类的认知能力相当于一副有色眼镜,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将其摘下。”所以人们对认知以外的东西的理解,永远带有偏见。

而江德福对舞会带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也是安欣和安杰,对文盲大老粗存在的偏见和轻视,姐妹俩似乎觉得,文盲大老粗们是天生没文化、没修养,所以无比排斥,和这样的人扯上关系,是降低身份格局的坏事。

但随着和江德福的接触,她们发现这些看似没文化的人,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尤其是安欣,她看到了文化水平所反应不出来的人品,也看到了一个人的能力,并非只有文化水平一个衡量标准。

剧中所体现的偏见,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不仅会被经典剧情所吸引,也会从中看到历史变迁,文化发展以及经济变革。

也从中可以看到亘古不变的人性,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变的样子,这或许就是经典作品,为什么总能常看常新的厉害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