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考试都是如此,只要想钻研,就有无尽的知识点等着
更新时间:2024-11-06 18:45 浏览量:89
在教育的舞台上,一直存在着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那些特别刻苦的同学,考试往往考不过,这是为何?
从个人经验来看,其中大有深意。那些想得全面的人,考试成绩往往难以顶尖,却也不至于太差;而想得稍微全但又不太全的人,却容易在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
这也反映出应试教育在选拔真正有科研能力、有想象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存在困难,因为这些人很难与应试教育选拔机制完美适配。
以考研为例,认真钻研每个知识点,静下心来搞透本是好事,但这需要极长的时间和完善的计划,还需要强大的内心、成熟的抗压抗焦虑能力、坚定的自信心以及超乎常人的不受干扰能力。
但凡缺一点,就可能陷入漩涡,被完美主义束缚,接受不了自己的遗忘,从而极度焦虑和自我否定。相比之下,别人只是在应试,而自己却像是在搞研究,结果考试变得比别人难上千倍万倍。
可以说,任何考试都是如此,只要想钻研,就有无尽的知识点等着。而事实上,每场考试都是为普通人设计的,题海战术往往能取得理想结果。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种学习有多痛苦,正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既然制度如此,那我们不妨难得糊涂,记住这一点,与大家共勉。
很多人在学习中感觉有东西在束缚自己。比如总是遇到一点不会的就去各种搜索、拼命思考,哪怕可能没太大用处。考试前夕,老师都给画了范围和题,可还是要从头开始看,觉得学过的一定要学会,结果往往是难的知识点思考不明白,考试也不理想。
反而是急急忙忙两三天随便复习一下却能考高分。但又不想为了应试而学习,觉得不是出于兴趣的学习毫无意义。然而现实是,到了大学,考研也依旧告诉我们分数比所谓的思考有用得多。这给自己添加了太多负担,却又没有承受这种负担的能力,最终只是精神内耗。
回忆高中作文,限制字数 800,可脑子里常常是 2000 - 3000 字的内容,强行压缩后被老师评语为泛泛而谈。议论文刻意收着写,分数在 36 - 42 分段,偶尔写记叙文,因能灵活改写,写好了能拿到 46 - 50 分段。这就是文章读得多,脑子里东西多,但考试不要求那么高,矛盾之下互相迁就出个不伦不类的文章。
我们应当反思应试教育,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既要重视分数,又不能让分数成为唯一标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真正的价值。同时,学生们也要学会调整心态,在应试与兴趣之间找到平衡,避免陷入过度的精神内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