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封闭垄断”争议不断,官媒指责科技领域乱象
更新时间:2024-11-07 19:20 浏览量:70
近年来,中国科技行业飞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展现了国家在技术创新上的强大实力,提升了民众的科技自信。随着技术不断突破,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有望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过度的自信可能引发自大的问题。如何在实现科技突破的过程中,保持理性,激发创新活力,仍是亟待思考的课题。
前些日子,科技辩论演变成网络暴力的事件引发了大讨论。几位中科院院士如丘成桐、何祚庥、孙凝晖等提出了对中国科技产业的深刻见解。何祚庥院士强调,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仍落后于美国,并指出了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丘成桐院士则强调纯粹数学研究对于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孙凝晖院士则提出了结合封闭与开放发展模式的产业建议,以提升中国整体科技竞争力。
这些建设性的观点一发布,便遭遇了部分网络声音的误解和攻击。部分人对院士们的言论进行了断章取义,将其误读为对中国民族品牌的打压,忽视了院士们提倡基础科学研究、客观看待科技差距以及发展多元化模式的积极立场。
特别是在孙凝晖院士提到华为时,他既肯定了华为的创新模式,也指出了封闭式发展的潜在风险,并强调中国科技创新不应仅依赖于华为,而需要建立更开放的创新生态体系。显然,孙院士的言论并非抨击华为,而是指出了产业发展的长远视角。遗憾的是,一些意见领袖如项立刚、司马南、曹和平等在评论时,故意删减了孙院士的部分内容,放大了关于“华为封闭垄断”的话题,进而引发了不必要的争议,甚至演变为网络暴力,对中科院及其学者进行了人身攻击。
对此,澎湃新闻平台发表了评论,指出“科技创新应理性严谨,不能纵容盲目自信,更不能容忍饭圈文化的乱象。”有评论认为,这些大V的强烈反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院士们提到华为并讨论“封闭垄断”问题,激发了华为粉丝的情绪,导致了过度的网络暴力回应。
华为封闭垄断现象由此引发了关注。10月22日,华为在“原生鸿蒙之夜暨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HarmonyOS NEXT,正式推出了全新版本的鸿蒙操作系统。有观点指出,经过五年的研发,鸿蒙操作系统终于填补了华为在智能设备领域的最后一块拼图。但值得注意的是,鸿蒙系统此次宣布不再兼容安卓应用,意味着华为将所有终端设备的应用生态绑上了鸿蒙系统的战车。
回溯至五年前,鸿蒙操作系统首次亮相时,华为对外宣称它是一款面向AI时代的基于微内核的分布式操作系统,能够灵活支持不同设备的需求。当时许多人把鸿蒙视为华为在面对美国制裁下的应急之举,但随着鸿蒙不断推陈出新,华为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在推出鸿蒙操作系统之后,华为逐渐开始效仿苹果,提出了“1+8+N”全场景战略,依靠智能手机为核心,连接平板、PC、智能屏、耳机、车载设备等多种硬件终端,进一步拓展其智能生态。这样的封闭式生态系统,似乎比苹果的iOS还要封闭。
随着华为不断扩展其产品矩阵,业界开始担心,华为的“鸿蒙帝国”会向更多领域渗透,甚至包括汽车、物联网等领域,形成一个几乎无所不包的技术生态。
从2020年起,华为陆续进入了多个产业,包括汽车行业的自动驾驶研发,甚至进军ERP软件市场。这些动作引发了一些业内人士的担忧,有评论称,华为的市场策略是“进入、学习、吞并”,以至于在某些行业,华为最终通过高压手段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例如,华为在推出鲲鹏和昇腾等技术生态时,曾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地方性政策来为自家产品铺路,甚至形成了某些产业的“排他性”垄断局面。在湖南省,华为就利用地方政策建立了一个封闭的“生态体系”,并有传闻称其最终目的是在政务云市场实现独占。
华为的举措不仅仅体现在地方政府合作上,还通过建设昇腾智算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以华为产品为核心的科技园区。这些中心的设备几乎全部依赖华为的自家技术,用户在使用这些设备时面临着高昂的适配成本。
业内人士指出,华为在一些领域确实存在通过政商关系强化市场地位、压制同行竞争的迹象。最近有关信创采购的报道也揭示了华为在市场中的一些潜规则,比如串标、抬价等问题,这些现象使得华为“垄断”的话题愈发引人关注。
总的来说,华为的封闭垄断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科技界的一大争议。随着市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不断升温,华为如何平衡开放与封闭,推动行业创新与健康竞争,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