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难怪文科被人瞧不起

更新时间:2024-08-20 21:25  浏览量:84

给文科生推荐一本书 偶尔瞄到一个短视频,一个叫郭春林的,讲人的几种不同活法。什么德性、知性、道性,什么老子、庄子、孔子,还有康德啦,加缪啦,头顶的星空啦,世界是荒诞的啦,说得头头是道,洋洋得意,那副眉飞色舞、踌躇满志的样子,好像唯独他洞穿世事、勘破天机似的。这让我想到以前看过一个叫王德峰的,信誓旦旦地讲什么本心啊,仁心啊,道啊,器啊。还有以前那个复旦的陈果讲“要学会与黑暗和解”啦,北师大的于丹讲论语啦,包括那个著名的王东岳的什么“递弱代偿”理论等等,都曾迷倒过一大群人。如今这类讲座、视频、各种直播、推文等等应该很多,我也不是太了解,很少看。郭春林好像是北大的,王贵元是人大的,加上复旦大学,那都是文科重镇、人文巅峰啊。这些名校教授都在讲这些装神弄鬼、欺世盗名的东西吗? 难怪文科被人瞧不起 ! 他们讲的这些东西本身多是五迷三道、牵强附会、逻辑混乱、胡乱引申的玄学,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谁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你可以随便解释,只管胡说八道,把别人说得越糊涂越好,你说得越玄乎越好。 怎么叫感性的活法?“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为什么就是感性的活法?“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为什么就是道性的活法?“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痛苦的。”这是文学的语言,是诗歌,是情绪表达,是纯属个人的、主观的感觉和价值判断,它们不是知识,不是科学,哪里谈得上什么知性的活法,更不具有普适性和指导性。 有人喜欢这样貌似深刻的句子,那是个人喜好,无可厚非,你自管去呻吟好了,没有必要装腔作势地自以为参透了人生真谛,还煞有介事地指导别人应该如何生活。 如果文科生都在学这些东西,确实没有什么意义,简直就是在浪费生命。它们跟真实的生活,跟现实人生完全脱节,彻底隔膜。说文科没有用,一点也不冤枉。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夸夸其谈吗?还是跳大神? 文科究竟有没有用?当然有用。只要是知识,真实的知识,科学的知识,都有用,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人,然后指导我们的行为,告诉我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以及相应的后果。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基于一种想法,一种思考,一种理论,一种观念。 什么样的理论和观念导致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这个是不会有任何偏差的。 否则,这个世界就是混乱的,或者说是“荒诞的”,我们就不知道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或者无论怎么做都无所谓。好在,这个世界并不荒诞,它是有规律的,而我们人类的理性是可以认识这个规律的。当然,这是在人类理性的范围内认识我们的心智逻辑结构能够认识的规律和因果关系,而超出理性范围的东西,超出人类心智结构的东西,它就根本不可能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完全用不着我们操心。所以,维特根斯坦说:“ 凡是能够言说的,都能说得清楚;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 ”可以这样说, 凡是能进入理性范围的东西,我们都能把它想清楚,我们也必须尽量把它想清楚,这就是科学的任务,这就是理性的职责。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我们要学的是科学,是真理,是认识 真实 ,而不是玄学或神学,像上面那些专家教授那样热衷于在前人的故纸堆里找一些片言只语,整天胡天海地地瞎扯淡。 米塞斯 说:“除了理智所提供的手段,没有其他手段,可以防止社会解体、并保障人的处境稳步改善。 人们必须在心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内,努力把所有相关问题想个透澈明白 ;绝不可默许前人留传下来的任何解决办法;相反地,必须永远重新质疑每一个理论、每一个定理;绝不可在努力扫除谬论、寻找最佳可能的认知时,有任何松懈;必须揭露似是而非的学说,详细讲解真理,去误存真,永不懈怠。” 我们通常讲到“科学”,一般是指自然科学,也就是理工科的知识,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它们能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问题。如果暂时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会刻苦研究,反复试验,不断探索,“努力把所有相关问题想个透彻明白”,建立起逻辑一贯、清晰、严谨的理论和定律。他们相信在一定范围内,问题总会慢慢得到解决。我们看到科学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所以,我们说,理科是有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有人说,文科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目的不同,不能简单类比。是的,文科要解决的问题确实不一样。当然,文科也有许多不同的专业和门类,但总体上讲,如果说理科是解决“物”的问题,那么,文科则是解决“人”的问题。“人”当然比“物”要复杂得多。 “人”会胡思乱想,胡说八道;“物”不会。 但是,既然是科学,那就应该运用理性,运用逻辑,“努力把所有相关问题想个透澈明白”。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当然也不例外。人文科学就可以似是而非吗?社会科学就可以胡说八道吗?研究人的科学就不需要讲逻辑吗? 人,只有一种工具可以用来战胜错误,那就是理性。 刚刚看到一篇文章《 文科到底有什么用? 》,该文是对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朱国华教授的一个访谈。朱院长在华师大 2024 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引起很大反响。朱教授在那个“致辞”和这个“访谈”中,说到“文科”的意义和价值。我震惊地发现,他为文科辩护,他说文科有用,文科重要,但他说的关于文科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是错的,完全站不住脚,有些话还错得非常离谱。文科当然重要,但不是重要在他说的那些地方;而他说的那些地方恰恰是如今文科走进死胡同的原因所在,恰恰是如今的文科被人广为诟病和看低的原因所在。这篇文章很长,我大致扫了一眼,谬误太多,无法卒读。我就不具体分析了,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我相信很多人看了以后一定会大加叹赏,哇,真是说得太好了,我一个学文科的从此以后可以挺起腰杆昂起头了。说实话,如果搁在以前,我也会这样想的。但现在,我不会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读了米塞斯的《人的行动》(或译为《人的行为》)。 华东师大,又是一个文科重镇!还有清华大学的劳女士在谈到文理之争时,好像嘲笑过理工科的学生:做一个工具人真的有那么自豪吗?还有那个著名的法学教授罗翔在谈到混装油罐车时感慨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尊重人呢?这些教授,还有其他很多声名颇佳的专家学者,在他们各自专业领域可能卓有成就,而且大多正直敢言,受人敬重。我不怀疑他们的真诚和良知,但在涉及到“人的问题”时,却常常犯一些低级错误,或隔靴搔痒,或无的放矢,或文不对题,或语焉不详。我在想,他们都是当今顶尖的人文学者,为什么偏偏在人文科学的最核心处暴露出知识的匮乏和空洞呢?他们肯定读过很多书,也勤于思考,但他们很有可能没有读过米塞斯,或者没有读懂米塞斯。但凡读过,哪怕只读懂一点,都不会对真实世界中真实的人如此隔膜。 网上经常看到各个著名高校的推荐阅读书目,我稍微查了查,清华北大南大、人大复旦浙大,还有香港中文大学等等,居然真的没有看到米塞斯的书。米塞斯最重要的著作是《人的行为》,这本书上个世纪 40 年代末出版, 90 年代有中译本,后来又有多种译本。据我所知,至少有三种,分别是夏道平、余晖和谢宗林翻译的。顺便说一下,就我的观感,余晖译本语言晓畅流利,精练有力,但有一些科学性错误。谢宗林译本最为精准,语言也通俗易懂,有些表述习惯稍感别扭,但不影响阅读。最近海南出版社推出了谢宗林翻译的《人的行为》,是为幸事。 米塞斯及其著作,国内知之者甚少,读过的更少,能读懂的少之又少,实在是憾事。我也是在两三年前才初次接触,断断续续读了几本,尽管没有完全读懂,却被深深吸引,常有相见恨晚之叹。有时,激动之余胡乱写点读后感发在公众号上,居然受到几位从未谋面的朋友的鼓励,可二先生,齐亮先生,感谢你们! 后来,我知道读米塞斯的人其实还是很多的,他们不但读得认真细致,而且研究得闳大精深,尤其是他们心无旁骛、钩玄提要、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的专业精神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让我十分感动。就我所知, B 站上有“米塞斯思想研讨班”的视频号,以及同名的微信群和公众号,都吸引了一群米塞斯爱好者,其中莫库什勒(视频号主)、唐啸、李腾飞、 Raistlin 、逆熵等等,可以说是国内读米塞斯最执著也最专业的一群人。我希望有更多机会向他们学习和请教,感谢他们的热情和耐心!但我生性懒散,不思进取,怕是难以为继,所谓鲜克有终者也。 不过,这本书确实对我的影响很大,其中最大的影响是,我现在几乎不看其他书了,这让我顿感神清气爽。以前,三日不读书,就觉得不自在,深感“鄙吝之心已复生矣”,现在,一个月不看书,照样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人的行动翻上几页,大有“子在齐闻韶”之感。此中滋味,弗敢专也,故此,向各位尤其是文科生进一言—— 若要不被人看低, 不妨读读米塞斯。 20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