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苏联“联盟11号”航空任务,因准备不足,致三名宇航员死亡
更新时间:2024-11-19 20:41 浏览量:75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上的风云变幻真可谓扑朔迷离。中美、中苏以及美苏之间的关系,都微妙至极。特别是美苏两国,由于中国的强势介入,它们在军事上的对抗不得不暂时搁置,转而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另一个战场——科技领域的较量。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美苏竞赛”。为了验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高低优劣,两国几乎倾尽所有财力、物力、人力进行竞争。而在备受瞩目的航天领域,它们的竞争更是达到了白热化。然而,正如古语所言,欲速则不达,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双方都因急于求成而犯下了一系列错误,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71年苏联的“联盟11号”飞船执行了一次意义重大的航空任务。4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空间站“礼炮一号”,随后在6月6日发射了“联盟11号”飞船,飞船上承载了三名宇航员。第二天,“联盟11号”就成功完成了与“礼炮一号”空间站的对接,这一壮举是人类史上首次完成的空间站对接工作,宇航员们得以进入空间站开展多项任务。他们在空间站驻留了23天,期间进行了100多项科学考察和实验活动,创造了当时苏联航天员在轨时间记录。6月29日深夜,地球苏联航空任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激动地等待着3位宇航员归来。当天,3位航天员完成任务,驾驶“联盟11号”与“礼炮1号”空间站脱离,开始返回地球。
6月30日凌晨1:35许,飞船开始执行大气层进入程序:启动反推火箭减速降低高度,随后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然而,悲剧发生了,最终飞船返回地球后,人们发现三名宇航员已经死亡。
苏联“联盟11号”飞船上的三名宇航员多勃罗沃利斯基、帕查耶夫和沃尔科夫不幸遇难。其死亡的直接原因是返回舱压力阀门意外开启,导致舱内空气迅速泄漏。在返回舱分离时,原本应该按顺序依次打开的12个炸药导爆锁意外同时工作了,爆炸巨大的冲击震开了返回舱上的一个球型接头,这使得多勃罗沃利斯基座椅下的通气阀门突然间打开。呼吸加速使三名宇航员立刻意识到舱内气体在快速泄露,他们先是检查了舱门,之后关上了无线电设备,以听清楚漏气的吱吱声来源于哪里。当发现吱吱声来源于自己座位下时,指令长在急促的呼吸中慌忙解开了自己座椅上的肩带,想要站起来检查,但体内积聚流失的氧已经不允许他这么做了,多勃罗沃利斯基颓然的栽回椅子上。
仅仅34秒后,返回舱内的气压就低到接近真空,三名宇航员被急性缺氧、血液急剧膨胀和肺栓塞夺去了生命。 从根源上看,事故原因客观上来源于火工装置的故障,但主观上却源自美苏太空争霸的政治压力。登月计划失败后,苏联迫切想利用载人空间站来扭转颓势,为了加快进度,苏联航天工程师们不得不绞尽脑汁的在设计载人两名的联盟飞船里塞进三个人,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航天员都不穿宇航服,以节省空间。正是这一迫于行政压力的冒险办法,把联盟11号的宇航员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在这次航空任务中,苏联确实存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从技术层面来看,飞船存在设计缺陷,例如返回舱的12个炸药导爆锁未能按照设计顺序依次打开,这种火工装置的故障表明在飞船的设计和制造环节可能没有进行足够充分的测试和优化。
另外,在航天员安全保障方面准备不足,由于美苏太空争霸的政治压力,苏联航天工程师为了在设计载人两名的联盟飞船里塞进三个人,让航天员不穿宇航服以节省空间,这一决策忽视了航天员在太空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没有充分考虑到一旦出现意外情况,不穿宇航服的航天员将毫无保护。而且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可能也缺乏应对这种突发压力阀门意外开启以及气压骤降情况的有效应急措施,这反映出在任务规划和准备时,对可能出现的危险状况预估不足。从整体的任务流程看,之前“联盟10号”飞船搭载航天员前往“礼炮一号”空间站时,由于对接阶段出现故障,航天员们未能进入空间站而无功而返,但这一情况并没有让苏联航天部门在“联盟11号”任务中更好地完善对接相关的准备工作,以避免潜在风险。
这一事件对苏联产生了多方面的后续影响。在航天领域内,苏联航天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开展了两次无人验证飞行,苏联的载人航天中断两年多才恢复。苏联航天界深刻反思此次事故中的问题,在飞船设计、宇航员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更加重视航天任务中的安全性。例如在之后的航天任务中,对于火工装置等关键部件的设计和测试会更加严格,以避免类似故障再次发生;同时,宇航员的安全装备配置和使用规定也必然会得到重新审视和完善,不会再出现因节省空间而让宇航员不穿宇航服的情况。 从国际影响来看,这一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震动,各航天强国的媒体均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事件。
它也警示了全球航天界重视航天任务的安全性,促使全球改进载人航天任务规定,避免类似悲剧重演。不过这一事件对当时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其他方面,如外交等并没有直接关联影响,因为当时国际上的主要事件如中苏关系交恶、中国重返联合国等事件与此次航天事故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苏联在1971年10月联合国安理会投票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一决策更多是基于国际政治格局的考虑,与航天事故无关。
1. 任务前期
20世纪,美苏争霸延伸到太空领域。苏联在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后,将精力投入到空间站建设。1971年4月19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礼炮一号”空间站。之后苏联试图派遣“联盟10号”飞船搭载三位航天员前往这个空间站对接,但由于对接阶段出现故障,航天员们未能进入空间站,无功而返。
· 1971年6月6日,“联盟11号”飞船发射升空,搭载着指令长格奥尔基·多勃罗沃利斯基、实验工程师维克托·帕查耶夫和飞行工程师弗拉季斯拉夫·沃尔科夫三位航天员。他们的任务是再次尝试与“礼炮一号”空间站对接。前期进展顺利,“联盟11号”成功对接空间站,三位宇航员进入空间站并开展了一系列科研任务,如观测星空,研究植物在失重状态下的生长情况,还有医学实验、拍摄等,完成了100多项科学项目研究,期间还顺利进行了两次轨道抬升工作。在空间站里,6月20日,帕查耶夫还度过了他38岁生日,他们在太空中度过了一段充实的时光,尽管期间也有一些小问题,如沃尔科夫有时情绪紧张,6月27日,飞船还出现电路打火问题,但都得到了解决。
2. 返回过程
· 1971年6月29日下午,“联盟11号”关闭航天站系统,开始返航。6月30日下午一点过,沃尔科夫还喊看到航天站在阳光下反射的光芒。指挥长多勃罗沃利斯基最后通话记录是“地面上见,我们开始进入下降轨道”,然后他点燃了制动火箭,让飞船分离成3部分,靠爆炸螺栓将推进舱与轨道舱分离,以便返回舱顺利降落。
然而,在飞船返回地球前的30分钟,飞船与地面控制中心还保持着联系时,在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过程中,10多个小引爆药竟然一起爆炸,提前震开了返回舱的减压阀,导致飞船漏气。由于压力阀在指挥长的座位下方,设计不合理,操作不方便且时间紧急、空间狭小,三位宇航员来不及反应,舱内急速降压,仅仅30多秒,舱内压就降到0。当时海拔在卡门线以上的168km高空,还属于外太空的领地,返回舱漏气意味着宇航员暴露在真空环境中,加上三人没穿宇航服,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 飞船按预定时间降落,降落伞下的返回舱翩然落地,伴随浓烟滚滚。救援人员立刻上去施救,先给飞船灭火降温,再以最快速度营救宇航员。当搜救人员打开舱门,映入眼帘的是三位宇航员闭着眼睛,已经没有生命体征。尽管医疗人员进行了人工呼吸等各种方式抢救,但依然回天乏力,三位航天英雄永远停止了心跳。
此次苏联“联盟11号”航空任务带来了诸多惨痛的教训。首先在技术研发方面,飞船的设计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像这次事件中的导爆锁这种关键部件,要确保其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按照预定的设计正常工作,任何一点小的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其次,在宇航员安全保障上,不能为了追求任务目标或者节省成本而忽视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航天任务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宇航员在太空中面临各种未知的危险,所以必须为宇航员配备完善的安全装备,如宇航服等,并且要确保这些装备在任何时候都能发挥作用。再者,在任务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并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例如在应对舱内压力骤降这种情况时,要有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最后,航天任务不应该受到政治等外部因素的过度干扰,苏联在美苏太空争霸的压力下做出的一些不合理决策,如强行让三名宇航员挤入设计载人两名的飞船,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表明航天任务应该遵循科学规律和安全原则,而不是单纯为了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