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最强打孔师,鼻子当电钻,象鼻虫长鼻子能有妙用?

更新时间:2024-11-27 17:23  浏览量:67

在动物世界的奇妙舞台上,象鼻虫无疑是技艺精湛的 “打孔大师”,天生自备独特的 “打孔工具”,堪称动物界里最优秀的 “打孔师傅”。

象鼻虫:果壳上的打孔高手

它那圆润的脑袋就如同螺丝刀的刀柄一般,能在相应的位置灵活且丝滑地旋转;而那长长的鼻子,则宛如精巧的钻头。

象鼻虫

在打孔时,依靠着脑袋传递过来的力量,鼻子这一 “钻头” 会一点点、稳稳地朝着果壳内部深入,哪怕是最为坚硬的果壳,也能被它钻出深深的孔洞。

就拿正在橡树果实上施展打孔本领的象鼻虫来说,它的身长仅有一厘米,可鼻子却也达到了一厘米的长度,与身体等长。

平日里,这鼻子柔软得好似塑料吸管,能够随意弯曲,尽显柔韧之态;然而,一旦进入工作状态——钻孔之时,它便立刻变得笔直坚硬,以最直接的直线距离向着果实发力,精准地打下深深的孔洞。

而且忙着打孔的象鼻虫还是雌性,它有着自己独特的 “育儿妙招”,先是在鲜嫩的橡子上钻出一个小巧的孔,接着把虫卵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小孔内,让虫宝宝安然藏于橡子的 “心腹之地”。

随着橡子的生长,表面被打孔的痕迹会慢慢修复,而虫宝宝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安全舒适、遮风挡雨的大粮仓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愁吃喝,也无需担忧天敌的侵扰。

待两个星期过去,虫宝宝渐渐长大,便会吃光橡子果实,咬开外壳,勇敢地爬出橡子,去探索外面那崭新又精彩的世界。

象鼻虫家族:长鼻背后的有趣差异

世界上的象鼻虫种类繁多,足足有 97,000 种之多,而那标志性的长鼻子,可是它们家族共同的特色名片。

其中,生活在南非的苏铁象鼻虫尤为引人注目,它可是鼻子最长的象鼻虫代表之一。这种苏铁象鼻虫身长一厘米,但其鼻子长度竟然达到了身长的两倍,足有两厘米长。

苏铁象鼻虫

它专门在坚硬似铁的苏铁种子上钻孔产卵,其钻孔技艺同样令人赞叹不已。

更为有趣的是,在象鼻虫这个大家族里,雌性和雄性之间在鼻子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肩负着钻孔产卵重要使命的雌性象鼻虫,它们的鼻子可要比雄性的长很多。

就像我们看到的苏铁象鼻虫,长鼻子的便是勤劳的虫妈妈,负责为后代打造舒适的 “育儿房”;而短鼻子的则是虫爸爸,各自有着不同的分工。

不仅如此,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米象也是象鼻虫家族的一员。

刚买回家的大米,总是晶莹剔透、干干净净的,可过了一段时间后,米粒上就会莫名出现一只只棕黑色、长着长鼻子的小虫子,让人好生奇怪。

米象

其实,这是因为装米的袋子虽然包装严实,但米象妈妈早已在之前就把虫卵藏在了米粒里啦。米象妈妈会先在米粒上钻出一个洞,然后将虫卵藏入其中,再分泌一些粘性物质巧妙地把洞口堵住,从外观上根本发现不了虫卵的踪迹。

直到虫卵孵化,小米象破壳而出,便开始迅速 “占领” 整个米口袋,开启它们的 “米仓生活” 了。

象鼻虫鼻子:隐藏的材料学奥秘与应用启发

可别小看了象鼻虫这看似普通的长鼻子,它身上可蕴藏着不少神奇之处。

象鼻虫的长鼻子具备独特的特性,软硬兼施,既有柔韧的一面,又不失坚硬的质地,是一种十分奇妙的构造。

它的鼻子从结构上分为内外两部分,外表皮又薄又硬,如同给鼻子穿上了一层坚固的 “铠甲”;而内部则厚实且富有弹性,为鼻子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和缓冲。

象鼻虫的长鼻子

其制作材料是几丁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壳素,和其他虫子,甚至像螃蟹、虾米外壳的材料是一样的。虽然原材料看起来挺简单常见的,但其排列结构却复杂得超乎想象。

借助电子显微镜去观察象鼻虫鼻子的微观结构,便能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肌腱质、长纤维如同被精心编排过一样,一层一层叠加在一起,并且上一层纤维会旋转一个角度后,再与下一层纤维紧密连接,整体排列成一种螺旋状扭曲结构。

正是这样独特又复杂的多层面、多角度纤维束构造,发挥了神奇的作用。无论外界的力量从哪个方向撞击到鼻子上,都会被巧妙地改变角度,无法传递得很远,冲击力就这样被有效地分散开了。这便是象鼻虫能够用鼻子当作电钻打孔,而且无论鼻子多长、用力多大都不会轻易折断的奥秘所在。

而这一神奇的自然奥秘,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具价值的启发。如今,我们可以借鉴象鼻虫鼻子的结构原理,去制造人工材料。

例如,把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按照螺旋状扭曲结构进行排列,经过这样巧妙设计后的新材料,其抗压能力能够提高 20% 以上。这种集硬度、韧性于一身,抗压又抗冲击的新材料,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不管是制造翱翔天际的飞机、航行万里的船舶,还是关乎人们健康的医疗器械,亦或是日常生活中的家居百货等,都将会大受欢迎。

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历经了 36 亿年的漫长进化历程,每一只小小的虫子,就像这象鼻虫一样,都可能蕴含着令人意想不到的神奇奥秘,着实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和研究。

文本内容源自@法兰西is培根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