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爱上太极

更新时间:2024-12-03 15:18  浏览量:60

图文/丽华50

与太极有关的文章写过好几篇了,又有了再写的冲动。是感觉这博大精深的太极越学越有味道,也越学越感不足,越感不足就越有了往里面钻的兴趣。

以前是不怎么喜欢太极的。因为感觉不到美,无论怎样的好身材,穿上那肥塌塌的太极服,身形就没了。行起拳来还得含着胸曲着腿,一副慢慢腾腾的样子。喜欢跳舞,跳舞讲究挺胸提气,这太极似乎是和跳舞反着来的。

有所改变是那次意大利之旅。那天接我们的大巴路上遇到点情况,大家就在酒店门口等待,有人打起了太极拳。

我那时还不懂太极,跟着看个热闹,没想还真被吸引了。行拳者是一位中年旅友,她表情庄重,身轻如燕,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让我第一次发现了太极的美。

更让我羡慕的是,这太极可以在任何场合开打,因为它平缓又庄重,不会让人产生违和感。旅友们一边看一边啧啧地称赞: “打得好!” 我是有点舞蹈功底的,受到旅友打太极的感染,也很想舞上一舞,活动一下筋骨。可是跳舞的动作太复杂,那民族舞,一会儿大幅度旋转,一会儿又踮步跳跃,还要随着音乐伴之以情节感受,那眼神应该含情脉脉,有时还需来一点嗲味。若是在这种场合跳起舞来,那就一惊一乍地不合时宜了。

后来在老年大学报名学太极,又感觉这太极与跳舞相比太容易,就是那么几个动作以各种组合转换。学舞蹈时,每一课学下来都需要课后复习,不然下一次课跟不上节奏。这太极拳就不必了,跟着慢慢比划就能应对裕如。殊不知,这种想法根本就是没入太极的门,成了隔山大牛,把太极拳打成了太极体操,也就打得寡淡无味了。

第一年的学习就是这么混着,还一直没放弃舞蹈。像个双枪老太婆,左手太极右手舞蹈,只可怜少了左右鸣枪的潇洒,多了顾此失彼的狼狈。

到底是七旬老人了,慢慢地感觉到老年人还是更适合简约舒缓、浑厚沉稳的杨式太极拳。开始一心一意地学太极了,又在老年大学得到了正规的授课,那感觉是有点入门了。

曾经对太极的行拳要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用心学习之后,终于渐有领悟。原来,太极的每个动作都蕴含着诸多讲究,诸如: 欲左先右、逢转必沉、力发于足主宰于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动如抽丝意念贯穿……这一系列的讲究,让表面看上去轻灵松缓的太极,实则蕴藏着很大的内劲,一招一式是由内而外地蓄力发力。

把这些要领付之于习拳,果然受益。我在小区散步,600多米的循环圈,走上个四、五圈都不出汗的。可是打太极,三套拳下来就出汗了,待打完四、五套拳,便觉浑身的筋骨都舒展开来,神清气爽,舒服至极。

规范的习拳还纠正了一个偏见——“打太极拳伤膝盖”的偏见。去年春末我被“羊了”一下,落下了膝盖疼的后遗症。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劝我别打拳了。可是天天打拳突然停了下来,很不习惯,就试着打一打。咦,怎么打拳时膝盖没有疼?就继续打下去。这期间到医院注射了几次玻璃酸钙,一个月后膝盖竟不疼了,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

事后分析为什么膝盖“打拳不疼走路疼?”原来,正确的行拳是不伤膝盖的,那些拳理拳法是遵循人体生理力学结构来养护膝关节的。譬如,习拳时膝关节不可以左右内外扭动;做马步和虚步时,膝盖与足尖要保持同一方向;做弓步时,前腿膝关节要垂直于脚尖;要把腰胯松开的劲力沉到脚底,不让膝盖吃力……因为膝盖有恙,才特别注意这些行拳规范,慢慢养成了习惯,也算是歪打正着了。

一起打太极的邻居小妹书写了一幅“懂劲”的书签送给我。“懂劲”,这俩字真是妙极!道出了太极的入门诀窍和达到更高境界的基础。

细细想来,受益于太极远不止这些。太极还是一种引导顺应自然,保持心平气和、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30秒的“起势”就是一个排除杂念,放松身心的过程。行拳时的刚柔并济、阴阳互动,体现了顺应自然的和谐之美。“立身中正”,则让人有种浩然正气之感。此种太极意境,可谓“拳道天道人道”,相通相映又相合。

把客厅的茶几移走,空出地儿来打太极。每当写文章做家务劳累之时,就打会儿拳。在充满禅意的太极音乐中缓缓起势,掤捋挤按、前进后退……生命的活力被太极点燃。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李白在《短歌行》中,用“太极”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宇宙的永恒。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古人要把这一武术称为“太极”,这个概念涵盖了宇宙万物和人生哲理。

太极拳于2020年12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至名归。而太极于我,则是重拾自信的阶梯,是古稀之人焕发青春的充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