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新”!8000+研究生从清华出发!
更新时间:2024-12-16 09:06 浏览量:47
2024年,年轻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
“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
也是圆梦人”
在清华大学
有这样一群青年学子
他们以青春之名
践行使命担当
在“雁行”研究生党支部特色活动的舞台上
用“心”奋力奔跑,接续奋斗
用青年“新”视角看中国的日新月异
中国因为青年而永远年轻
我们用“新”看中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清华大学150余个研究生党支部
8000余名研究生
踏上新质生产力的调研之路
奔赴中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深入调研45个行业
探索新质生产力究竟“新”在何处
从成都的“东数西算”新算力
到沈阳的重工业新发展
从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包虫病诊疗
到北京的智慧教育
再到景德镇的城市更新
他们用实际行动
行走百业看山河巨变
在大思政课的舞台上
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在四川成都
开启“东数西算”之旅
一排排黑色机柜上指示灯不断闪烁
相当于15万台高性能计算机的算力设施
在昼夜不息地运转
国内首个短临降水预测大模型
“蓉城·夔牛”
让“更快更细更准”的天气预报变为可能
“东数西算”战略提出后的短短两年
在祖国西部
一座座先进的计算中心拔地而起
一条条蔓延的数据线链接东西
在辽宁沈阳
并没有看到想象中
高耸林立的烟囱和裹挟着热浪的浓烟
映入眼帘的是充满科技感的集控中心
曾经炼钢工人们挥汗如雨
如今沸腾的铁水呈现在智慧屏幕上
工业化与环境保护能否共存?
百年煤矿开采留下的伤疤
如今被光伏发电项目抚平
“板上‘种’电,板下‘种’物”
共同奏响数字智能化的绿色重工新纪元
“治别人治不了的病
开别人开不了的刀”
董家鸿院士带领清华医疗团队
率先提出“精准外科”理念
穿越肝胆手术的“禁区”
曾经被视为不治之症的包虫病
如今有了破解之法
中国经验领跑世界
这条一路向西的医疗公益救助路
董家鸿团队一走就是十余年
如今,清华学子也踏上
海拔4000多米的果洛高原
接过“医者无疆”的接力棒
顶天立地惠民
当书本上的教育改革照进现实
当下的智慧教育令人惊叹
地理教室的AR互动沙盘
让知识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一人一档”数字档案成就每一个孩子
集成化数字管理系统减负每一位教师
清华学子在思索,在探问
如何让这样的技术
助力全国更广大地区的课堂
在可预见的未来
智慧教育的图景中闪着科技之光
走进千年瓷都景德镇
聚焦城市更新新命题
清华大学的张杰教授开辟出
以工业遗址保护利用
引领城市更新的新道路
在保留大部分老厂房的基础上
实现了人口和产业的更新迭代
清华学子积极研发不同材料和设计专利
致力于让新建筑更舒适、更节能
宜居、韧性、智慧的建筑
成为美好生活新载体
正是中国人的用“心”
让无数新技术、新壮举、新希望
在这片土地上席卷开来
这颗“新”能够滋养出
“聪明的车、智慧的路”
解决无人驾驶的世界难题
这颗“新”驾驶着尖端卫星技术随火箭上天
创造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壮举
这颗“新”可以使农业智驭变革
让每一片土地
都绽放出智慧之翼与无限生机
我们不仅是新时代的见证者
清华学子走遍祖国大地
看少有人看过的地方
续薪火相传的行业
一代代清华人
怀揣着对这颗“新”的执着
用“心”为祖国挥洒青春与汗水
奏响民族复兴的磅礴乐章
这是中国人的“心”
也是专属于中国的“新”
这颗“新”将跨过时代的洪流
永不止步
靠近、再靠近!
向前,再向前!
出品|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鸣谢|光明日报技术与视听部
文案|杨志成
海报|孙之娴
排版|刘嘉迎
责编|苑洁
审核|刘蔚如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
往期精选
喜欢清华,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