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对华下“死手”?美国再推新法案打压中国,却打到自己大动脉
更新时间:2024-12-19 11:55 浏览量:40
最近,美国政府再次挥舞起了制裁的大棒,这次的目标对准了中国无人机制造商,如大疆和道通。然而,这一决定不仅将导致美国消费者感到不满,更是直接痛击了自身利益。
本周,美国国会正在审议一项可能会深远影响全球无人机市场的法案,即《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这份法案不仅仅是一个常规的国防预算案,它特别包含了一项旨在限制中国无人机制造商的重要条款。
具体来说,大疆等公司将被列入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黑名单”,从而阻止其产品接入美国的电信基础设施。这一措施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困惑和担忧,因为它可能会颠覆现有市场格局。
推动这一提案的动力主要来自两党议员对国内安全的忧虑。其中一些人甚至将大疆与TikTok相提并论,声称这些公司可能构成“不可接受的国家安全风险”。从这些论调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某些政客对中国科技企业根深蒂固的偏见以及对中国科技崛起的不安情绪。
根据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数据,大疆目前几乎占据了美国商用无人机市场的90%,全球消费无人机市场的80%。如果这项禁令得以实施,势必在美国乃至全球无人机市场引发轩然大波。
然而,这一动议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反对。包括执法无人机协会在内的多个组织都直言不讳地批评这种全面封杀将带来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
首先,全美范围内的公共安全和执法领域已经广泛使用中国无人机,若遭到禁止,将导致效率下降并增加成本。中国无人机以其优越的性价比成为美国执法部门的得力工具。如果市面上能出现性能价格比相当的本土产品,执法部门自然不会拒绝选择。但现实是,美国制造的无人机不仅价格高昂,在技术上也无法与中国产品竞争。
消防与空中公共安全协会等组织纷纷写信给国会,表述了相似的立场。他们担心,一旦限制令生效,日常救援和执法任务将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中国无人机凭借其技术优势和操作简便,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装备。
搜救人员诺德福斯分享了他在犹他州山区使用美国无人机的亲身经历。他发现美国无人机在信号传输和地形适应方面远逊于大疆,甚至无法完成任务。
这让他直言,如果禁令生效,他将难以继续有效开展工作。这些来自实际工作的痛点,使得民间成为反对禁令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通过撰文、游说决策者、发起请愿等方式希望改变这一可能有损公共安全的政策。
禁令的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民间,也波及到了美国政府部门。对于特勤局和警察局等关键执法机构来说,这项禁令无异于自断工具。以劳伦斯市警察局为例,该局使用近20架大疆无人机执行搜救和打击犯罪任务。这些无人机提供了卓越的飞行稳定性和良好的摄录性能,使警方能够以低廉成本获得最佳效果。
在面临新的法律障碍时,该警局表达了担忧。目前市面上的美国无人机在价格、供应及时性及核心技术上均无法满足需求,而中国的无人机因其先进技术和易于获取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同时,美国内政部的经历也反映出问题严重性。自2006年起,内政部一直依赖无人机技术提高土地管理效率。但因政策限制,自2020年开始,他们被迫停飞这些设备,结果是任务执行能力大幅下降。特别是在野火管理中,无人机的缺席导致选用了更昂贵且风险更大的直升机进行任务。
环境保护领域同样受到影响,多项生态监测工作不得不推迟或取消。例如,国家公园内珍稀物种的监测项目中断,致使有关濒危海龟的数据收集受阻。这种困境还进一步牵累了与内政部联系密切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许多重要的研究计划因无法达到合规标准而暂停。
采购美国本土替代品居高不下的成本和供应链延迟,令财政压力雪上加霜,同时也揭示了美国在无人机制造领域的技术缺陷与供应链脆弱性。美政府以安全之名封杀中国无人机的举措,无异于自我设限,在全球经济高度互联的背景下,此类制裁只会造成“自损八百”的局面。
综上所述,美国这一行动,不仅未能有效遏制所谓的“安全威胁”,反而可能拖累自身的科技和经济发展。以孤立主义的姿态应对科技竞争,只会错失国际合作机遇,也难以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科技版图中赢得一席之地。在全球化这个大趋势面前,封闭发展行不通,开放合作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