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旅》丨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跳动的历史画卷
更新时间:2024-12-23 11:58 浏览量:47
迁徙,是苗族先民一段最为凝重的历史。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再现苗族迁徙的场景,凝聚了苗族的迁徙记忆。
因此,探究“滚山珠”的起源,绕不开苗族先民的迁徙。
传说,在远古时期,在大迁徙途中,遍地荆棘拦住了苗族先民的脚步,英勇的苗族青年就用身躯从荆棘丛中滚出一条道路,让迁徙队伍顺利通过,到达现在居住的地方安家落户。
为了铭记迁徙途中的艰辛,苗族后裔模仿先辈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佐以芦笙伴奏,自创了名叫“地龙滚荆”的舞蹈。后来,“地龙滚荆”更名为“滚山珠”,表演的地方也一步步从坡前坎后转到舞台,终究一“舞”成名。
“滚山珠”的苗语名称叫“子罗多”,一般在年节、喜庆、民族节日或农闲时节表演。它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是苗族迁徙舞中技巧性最强、难度最大的一个舞种。表演时,表演者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绣花服饰,或以头为足,或以人攀肩,在盛满水的碗与碗之间,边吹芦笙边表演舞蹈动作。
“滚山珠”的表演特色是:不管动作多么高难,表演者都要手持芦笙,口吹芦笙,芦笙不离口,吹奏不停顿。舞蹈与芦笙吹奏自始至终协调配合,同时体现“步要轻、转要圆、踢要直、力要稳、跨要开、体要快、蹬要轻”等多个要领。另外,“滚山珠”还有一些炫技性的高难度表演,诸如旋仰击鼓、刀丛滚身、倒挂金钩等。
“滚山珠”最大的艺术特征,在于汇集了奏与舞两个元素。声与形的契合,口与手的协调,个体与群体的交融,达成了它的难度,成就了它最耀眼的亮度。
最先把“滚山珠”带向世界大舞台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芦笙舞(滚山珠)代表性传承人”王景才。10岁那年,王景才到离家5公里的小学读书,吃住在学校附近的外婆家。三舅黄顺强是远近闻名的芦笙舞高手,王景才仰慕三舅,便跟着学习。学成回家,王景才当了芦笙舞老师,弟弟王景全成了他的第一个学生。之后,王景才将一些杂技元素融入芦笙舞,“滚山珠”表演从此多了搭桥、叠罗汉、双飞燕、倒栽桩等造型。这样的变革,使得苗族芦笙舞积淀了升华的更多能量,为其从再现型的“地龙滚荆”演变为表现型的“滚山珠”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90年代,“滚山珠”曾获得全国民族舞蹈表演金奖和世界民族民间艺术最高奖——“金山杖”奖。此后多次在国内外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引起极大轰动。
“滚山珠”这一舞蹈形式,附着了苗家人对自身民族的迁徙记忆,沉淀了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心理与感情、思念与传承,蕴涵着苗族人民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性格,给了人们更多的暗示与审美。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滚山珠”自20世纪走进北京、走向欧洲之后,就以其丰富的内涵和高难度的技巧,惊艳华夏、享誉世界,成了纳雍人民的骄傲。
如今的“滚山珠”,已经成了纳雍的一个代表性符号,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枝不可或缺的艳丽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