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经济点燃“冬天里的一把火”
更新时间:2024-12-25 08:18 浏览量:37
“我国已形成15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
“截至目前,我国冰雪装备器材领域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21家。”
“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拼搏时刻,我们用的仍是进口器材。”
“尤其是竞技类装备,比如国际赛事中用的冰刀钢,因市场规模小、产品用量少,钢铁厂关注较少,呼吁加强关注。”
“进一步优化冰雪装备上下游产业链协作模式,加强协同创新。”
“10年之内,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将实现全面突破,伴随着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助力我国成为世界体育制造强国。”
…………
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冰雪装备行业标准化工作组一届二次工作会议暨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冰雪运动与应急救援装备分会年会现场,一串串数字鼓舞人心,一个个问题引人深思,一条条建议深刻透彻,一张张蓝图催人奋进。
借由一天的会程,我们看到:我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果正在不断巩固扩大,冰天雪地不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反而成为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的天然优势。优质冰雪“冷资源”带来的巨大流量,正不断转化为火热的经济增量。“冰天雪地”正化作“金山银山”,冰雪经济大有可为、前景可期。
“借雪生金”——万亿赛道热潮涌动
眼下正值冰雪季,大批滑雪爱好者们说着雪圈“黑话”,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其中,“顶门吃面条”可谓是最令滑雪爱好者们心动的体验(顶门:每天滑雪场刚开门时第一批上山,享受刚压好的雪;平整的机压雪道被称为“面条雪”,踩着雪板滑行在机压雪道上被称为“吃面条”)。
与此同时,滑冰、冰球等冰雪运动也正在成为新风尚。据统计,2023—2024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超过3.85亿人次,2024—2025冰雪季有望突破5亿人次。“专业运动+大众娱乐”的冰雪旅游休闲消费态势正在形成。运动和旅游消费进一步带动投资上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冰雪运动场地数量同比增长16.1%。
在此基础上,冰雪产业“火力全开”。根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我国冰雪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270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7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
1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7年,冰雪运动场地设施更加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冰雪运动更加广泛开展,冰雪经济总规模达1.2万亿元;到2030年,冰雪经济主要产业链条实现高水平协调融合发展,冰雪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冰雪经济总规模达1.5万亿元。这更是为冰雪产业的蓬勃发展“再添一把火”。可以预见,冰雪产业未来“借雪生金”的故事将不断上演,“白雪生白银”的文章也将越做越大。
热“雪”沸腾——冰雪市场日益活跃
随着冰雪运动持续升温,冰雪场地不断增多,冰雪装备市场日益活跃起来。
《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各类冰雪运动场地2847个,同比增长16.11%。近10年来,我国冰雪相关企业注册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冰雪相关企业注册量逼近3万家。特别是自2019年以来,冰雪相关企业热度高涨,预计2024年新增企业2000家。
从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来看,放眼全国版图,广东省这一看似与冰雪“绝缘”的城市,依托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以及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品牌策略,冰雪装备企业数量领跑全国;河北省受益于北京冬奥会经济溢出效应和冰雪产业集群效应,企业存量亦不容小觑。
随着中国冰雪装备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一些领军企业锋芒初露。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崭露头角的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曾参与冰雪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并自主研发了冰雪运动防撞垫系列产品、碳纤维雪地自行车及碳纤维滑板、滑杆等冰雪装备配套产品。北京卡宾滑雪集团作为国内首家开创滑雪场“一站式服务”模式的企业,致力于冰雪装备国产化研究近10年,自有品牌占比98%,实现了造雪机整机智能研发。
在这些领军企业中,亦能看到“钢铁元素”的影子。河钢集团大河装备河北宣工积极参与冰雪产品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2017年自主研发出国内首台大马力压雪车SG400,打破国外垄断,填补了我国高端大中马力压雪车领域空白。今年初,作为“十四冬”备战装备,SG400高端大马力压雪车依托低温技术的应用、轻量化材料与技术、优异的爬坡能力、高效的雪铲和雪犁、先进的人机工程五大核心优势,以高质量的“面条雪”为赛事提供保障。该压雪车性能优异、可靠性高、整机动力强劲,在推雪、平雪、打雪等关键作业环节中能够保证作业面平整,经其作业过的雪道均匀无缝,雪质符合赛级雪道标准。为防止压雪车“啃食雪道”,甚至压坏雪道道基,大河装备还对压雪车进行了轻量化改进设计,改进后的重量仅为普通工程车辆的1/4,特别适合在极端松软雪况下运行,保证平整后的雪道松软不飞雪。据悉,该产品今年已实现首次海外销售。
基础薄弱——亟待补齐短板弱项
虽然近年来冰雪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冰雪产业核心的装备制造业,市场仍较为“小众”“高端”“封闭”,发展基础仍较薄弱,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亟待补齐。
一是供给能力,尤其是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近年来,随着冰雪运动的推广普及,我国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迅速,但科技创新实力强、站在技术前端的冰雪装备制造企业仍然是凤毛麟角,高端产品仍然匮乏,许多冰雪装备仍然需要进口。
“尤其是竞技类装备,比如国际赛事中用的冰刀钢,因市场规模小、产品用量少,钢铁厂关注较少,呼吁加强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说,“我们的制造业能够提供相关的技术和材料。我们的汽车A柱、B柱加强板所用高强钢强度可达到1000兆帕甚至2000兆帕,航母甲板用钢也是国产的,生产冰刀钢不存在技术上的阻碍。”
“当前,我国虽然在索道缆车、滑雪板、冰刀等冰雪装备器材产品国产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拼搏时刻,我们用的仍是进口器材。”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副主任王平对此亦颇感遗憾。
广东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博士袁胜福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解释了冰雪装备器材高端市场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原因:“从市场需求来看,冰刀钢存在规格多、批量小等特征,需要相关制造企业具备极高的生产灵活性。据我了解,广东阳江冰雪装备器材相关企业一年的需求量也就在2000吨左右,这还是算上了业余运动、训练、竞赛等几个层面需求的总用量。其中,竞赛用的冰刀钢一年的需求量可能也就三四十吨,业余运动的冰刀钢用量在1000吨左右。如果国内中大型钢厂要生产冰刀钢,其投入的成本与产出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对于其来说将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以180吨转炉的生产能力来计算,一个星期内就能把国内一年所需的冰刀用钢生产完毕。”
二是品牌认可度有限,尤其是缺乏享誉全球的高端品牌。对此,孙星认为,这主要与国内相关企业品牌意识较为薄弱有关。他举了个例子:“我们的一些造雪装备样式新颖、做工精细,广销全国几百家雪场,甚至出口到俄罗斯、韩国、蒙古国等国家,但企业缺少品牌运营思维,宣传推广手段不足,没有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导致现在大家一说起冰雪装备品牌,首先想到的就是国外的牌子。建议启动冰雪装备优质品牌培育工作,形成文化氛围,推动产业蓬勃发展。”
王平指出,目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门类齐全、品类丰富,但国内知名体育用品品牌尚未走向国际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法国香榭丽舍大街上已经有小米手机了,但在那条街上的体育用品综合商店里,没有一个品牌是来自中国的。”王平说。
三是资本、科技、人才等投入仍较为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阻碍了冰雪装备的研制和生产。
如何破题?孙星建议,一是进一步优化冰雪装备上下游产业链协作模式,加强协同创新。“当前,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些冰雪装备产业集群和园区。比如,福建晋江的个人冰雪运动休闲装备、福建厦门和山东德州的冰雪场设施装备、河北张家口的冰雪休闲装备等都已依托原有的产业集聚优势,打造出规模庞大、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园区和集群,从而显著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孙星介绍道。
二是关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数字经济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为冰雪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智慧+’模式把冰雪产品、冰雪企业、体育社会组织、冰雪消费者联结起来,缩短了消费者与制造商、服务商之间的距离。”孙星指出,“要通过‘智慧+’的模式推动冰雪装备产业技术发展。”
袁胜福从供需层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一直说,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技术创新要有明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需求目标。市场有需求,企业就会有动力,产业才会有发展。国家重视、政策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王平则指出:“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制造业占经济比重过早过快下降的问题,对此要保持警惕,保持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合理比重,防止体育产业脱实向虚。同时,要推动冰雪装备器材研发突破,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产品国产化替代,实现相关产业自主可控。”
蓄势待发——冰雪需求潜力无限
对于冰雪产业的未来发展,业内人士普遍持乐观态度。
“未来,冰雪产业发展将面临新模式、新趋势、新变化,实现标准化、智能化、人员专业化。相信国家好政策、冰雪好机遇,必将迎来产业好前景!”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原主任、中国雪橇协会主席赵英刚对未来信心满满。
“冰雪运动带动冰雪经济发展是时代之需、发展之要、兴业之道。在此背景下,国家政策适时发布,以冰雪运动为引领,带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冰雪经济成为新增长点。相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冰雪装备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王兆红说。
王平认为:“中国体育制造业已经到了由大转强的临界点,只要坚定信心、奋发图强,10年之内,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将实现全面突破,伴随着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助力我国成为世界体育制造强国。”
从头到脚、从个人到场地、从竞技体育到大众运动,“小雪花”正不断释放出大潜力,万亿元赛道热潮涌动。可以预见,围绕冰雪装备制造乃至体育装备制造领域,市场需求还将不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