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任在即的雷蒙多说了句实话,遏华徒劳无功,击败中国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领先
更新时间:2024-12-24 02:14 浏览量:50
近年来,全球半导体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博弈更是成为了国际舞台上的焦点。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国凭借其技术优势和政治影响力,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止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崛起。
然而,即将离任的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的一番话,却为这场“芯片战争”增添了几分戏剧性和反思色彩。
雷蒙多,这位在拜登政府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官员,在谈及美国对中国半导体的围堵策略时,罕见地流露出了几分无奈与坦诚。
她直言不讳地表示,尽管美国一直在努力阻止中国获取先进技术,但这种做法可能只是“做白工”,即徒劳无功。
这番言论,无疑是对美国近年来在半导体领域对华政策的一种深刻反思。
回顾过去几年,拜登政府将“芯片战争”视为应对中国竞争战略的重要一环。
他们不仅推出了《芯片法案》,还配套了一系列相关法案,旨在通过政府投资、税收优惠等手段,刺激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复兴。
拜登政府甚至自豪地宣称,这些法案是自新政以来,美国最重要的投资举措。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差距。
尽管美国政府在半导体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但中国在该领域的快速发展仍然令他们感到震惊和不安。
为了遏止中国的崛起,拜登政府不惜采取强硬手段,胁迫日本、荷兰等盟友加入围堵行动。
他们试图通过出口管制、技术封锁等手段,切断中国获取先进芯片和半导体零组件的渠道。
雷蒙多作为这一政策的执行者,曾在国会积极游说,力推相关法案的通过。
她还对商务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意图将其打造成为美国芯片产业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四年的努力下来,雷蒙多却得出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尽管将敏感技术排除在中国之外仍然重要,但美国的出口管制对中国推动全球技术主导地位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在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推动下,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美国的封锁和遏止,最多只是给中国设置了一些小障碍,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在全球半导体领域的地位。
面对这一现实,雷蒙多开始反思美国的策略。
她告诉记者,击败中国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领先,必须“砸钱”投资半导体相关产业,必须比中国更有创新能力。
这番话,既是对美国半导体产业现状的清醒认识,也是对美国政府未来政策方向的明确指引。
然而,令人讽刺的是,就在今年三月,雷蒙多还曾扬言要进一步扩大出口管制,以阻止中国获取先进计算机芯片和制造设备。
她强调,美国将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自身利益,包括扩大出口管制。
这种前后矛盾的言论,无疑让人对她的立场和动机产生了疑问。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雷蒙多的言行,就会发现她其实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华”者。
相反,她更像是一个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的政治家。
她深知,在美国政坛“反华”氛围浓厚的背景下,要想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迎合这种潮流。
但同时,她也清楚地看到了美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与中国进行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因此,雷蒙多在执行政府政策的同时,也在尽可能地寻找与中国合作的契机。
她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的通话,以及她在公开场合关于保持领先和创新能力的言论,都可以看作是她在这种矛盾心态下的产物。
她试图在维护美国利益的同时,也为未来的中美合作留下一些空间和可能性。
然而,现实总是比想象更加复杂和残酷。
尽管雷蒙多等美国官员对中美半导体合作持开放态度,但美国政坛的“反华”积习却难以撼动。
就在雷蒙多发声不久前,拜登政府又宣布将对中国老式芯片展开贸易调查。
这项调查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针对中国芯片和相关产品的限制措施,进一步加剧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一举动再次暴露了美国政府在半导体领域对华政策的矛盾性。
一方面,他们口头上强调合作与共赢,另一方面却又在实际行动中采取封锁和遏止的措施。
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仅损害了中美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基础,也阻碍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健康发展。
回顾整个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半导体领域,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更是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然而,无论竞争如何激烈,合作都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技术的共享与进步,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繁荣发展。
对于美国而言,他们应该认识到,遏止和封锁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反,他们应该采取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与中国等其他国家共同推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真正的共赢。
而对于中国而言,我们也应该看到自身在半导体领域存在的不足和挑战。
我们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确保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寻求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半导体产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半导体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态度,既要看到竞争的存在和挑战,也要看到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舞台上走得更远、更稳。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观察者网、环球时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