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模拟作文:这样的守护很中国
更新时间:2024-12-26 07:09 浏览量:45
中考模拟作文:这样的守护很中国
一、文题呈现
“守护”,词典上解释为“看守保护”。生活在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我们无时无刻不享受着各种守护:父母的守护让我们健康成长,老师的守护让我们学有所成,朋友的守护让我们倍感温暖;军人守护着国家的安全,医护人员守护着民众的健康,科研人员守护着科技的进步……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这样的守护让你印象深刻。请以“这样的守护很中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
二、思路导航
(一)、审题
1. 核心词是“守护”和“中国”。“守护”明确了写作的行为动作,需要阐述是什么被守护以及如何守护的;“中国”则限定了这种守护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或者反映中国的价值观等内涵。
2. 提示语中列举了多种守护的类型,包括家庭层面(父母、朋友)、教育层面(老师)、社会层面(军人、医护人员、科研人员)等,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材范围,但考生也不应局限于此,可以挖掘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守护事例。
(二)、立意
1. 从正面角度,可以歌颂中国特有的守护力量,如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基层干部守护着乡村的发展与和谐等。
2. 从对比角度,可以写中国的守护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突出中国守护的独特性、优越性,例如中国在抗击疫情中展现出的全民守护力量,与国外某些国家的应对方式形成对比。
(三)、素材选择
1. 家庭方面
长辈对家族传统技艺(如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守护,体现中国家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中国家庭注重对老人的孝道守护,如几代同堂照顾老人起居的温馨场景。
2. 社会方面
中国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数以百万计的扶贫干部深入贫困地区,守护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这一伟大工程是中国独有的社会守护。
中国古建筑修复师守护古老建筑,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和执着的精神,让古老建筑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传承中国建筑文化。
3. 国家层面
边疆战士在艰苦环境下守护国土安全,他们的奉献精神是中国国防力量的体现。
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科学家们守护着中国的太空探索梦想,从神舟系列到嫦娥探月,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有无数人的坚守。
(四)、行文结构
1. 可以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这样的守护很中国”的观点,中间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不同类型的守护,结尾总结升华,强调这种守护的中国意义。
2. 也可以采用递进式结构。先从个体的守护写起,逐渐上升到群体、社会乃至国家层面的守护,体现出守护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
三、佳作展示
例文一:
这样的守护很中国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美丽而宽广;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而坚强。这个国度,这个民族,处处都有独特而令人感动的守护,这样的守护很中国。
家庭中的守护:传承孝道与文化
在中国的家庭里,有一种守护代代相传,那就是孝道。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孝道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维系着家庭的和谐与温暖。古有“黄香温席”,今有无数普通家庭中子女悉心照料年迈父母的温馨画面。在我的记忆中,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爸爸妈妈总是把最好的房间留给奶奶住,每天变着花样给奶奶做可口的饭菜。爸爸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要好好守护老人,这是我们做晚辈的本分。”这种对长辈的守护,是中国家庭价值观的核心体现,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照顾,更是精神上的敬重和陪伴。
除了孝道,家庭还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我的爷爷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他从小就教我写毛笔字。爷爷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我们不能让它失传。”在爷爷的守护下,我从横竖撇捺开始,一点点领略到书法艺术的魅力。每一个笔画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每一幅作品都传递着中国文化的韵味。这种家庭对传统文化的守护,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中国文化传承的大河。
社会中的守护:全民抗疫与文化遗产保护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展现出了令世界瞩目的守护力量。从医护人员舍生忘死奔赴抗疫一线,到社区工作者日夜坚守防控岗位;从建筑工人争分夺秒建造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到无数普通民众自觉居家隔离,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全民守护的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中国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患者,无论老幼贫富,都得到了免费的治疗。这是中国对生命的敬重和守护,是中国在特殊时期展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中国社会,还有一群人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文化遗产。他们是古建筑修复师,就像“大国工匠”李云鹤,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莫高窟的修复工作。莫高窟历经千年,饱受风雨侵蚀,许多壁画和佛像都面临着损坏的危险。李云鹤和他的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在洞窟中精雕细琢。他们用特制的工具,一点点清除壁画上的积尘,修复破损的部分。他们的守护,让莫高窟这颗艺术明珠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这不仅仅是对一座洞窟的守护,更是对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守护,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
国家层面的守护:边疆战士与航天追梦人
在祖国的边疆,有一群年轻的战士,他们远离家乡,在艰苦的环境下守护着国家的领土安全。无论是冰天雪地的北国边疆,还是烈日炎炎的南海岛礁,都有他们挺拔的身影。他们忍受着孤独和严寒酷暑,日夜巡逻在边境线上。在喀喇昆仑高原,戍边战士们面对外军的挑衅,毫不畏惧,英勇战斗,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四位英雄壮烈牺牲。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守护,这种守护是中国军人的使命担当,是中国国家主权不可侵犯的坚实保障。
在中国的航天事业中,也有一群执着的追梦人在守护着国家的太空探索梦想。从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创业,到如今神舟飞船一次次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背后是无数航天工作者的默默付出。他们在戈壁沙漠中的发射基地,日夜奋战,反复测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守护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进程,让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逐渐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对航天事业的守护,体现了中国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是中国走向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
中国的守护,是家庭、社会、国家各个层面的全方位守护;是对传统价值观、文化遗产、生命健康、国家安全、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的守护。这样的守护充满了人文关怀、民族精神和国家力量,这样的守护很中国。
例文一点评:
1. 主题明确,结构清晰。文章紧扣“这样的守护很中国”这一主题,分别从家庭、社会、国家三个层面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守护,层次分明,逻辑严谨。
2. 素材丰富,具有代表性。文章选取了孝道传承、家庭文化传承、全民抗疫、古建筑修复、边疆战士戍边、航天事业发展等多个素材,涵盖了不同领域,充分展示了中国守护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3. 情感真挚,感染力强。在阐述各个素材时,作者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如对家庭孝道的温暖感受,对全民抗疫力量的自豪,对边疆战士和航天工作者的崇敬等,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例文二:
这样的守护很中国
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无数令人动容的守护故事。这些守护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的天空,彰显着中国独特的魅力和力量。“这样的守护很中国”,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更是对中国众多守护者的赞美和对中国精神的深刻诠释。
传统技艺的家族守护:指尖上的中国传承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有一种守护在家族内部悄然延续,那就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以苏绣为例,苏绣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以针法精细、色彩典雅而闻名于世。在苏州的一个小巷子里,有一户姓王的人家,他们家族几代人都从事苏绣工作。王奶奶已是古稀之年,她的手却依旧灵活,手中的针线仿佛有了生命。她从小就跟着奶奶学习苏绣,如今,她又把这门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孙女。
王奶奶守护苏绣的方式不仅仅是传授刺绣的针法,更是传承苏绣背后的文化内涵。她会给孙女讲述每一幅刺绣图案背后的故事,比如苏绣中的“双面绣”,两面的图案虽然相同,但针法却各有千秋,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在王奶奶的家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苏绣作品,有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有美轮美奂的古代仕女图。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家族守护苏绣传统技艺的见证。
这种家族对传统技艺的守护在中国随处可见。从宜兴的紫砂壶制作到福州的脱胎漆器工艺,从苗族的银饰锻造到蒙古族的马头琴制作,每一个家族就像一座小小的文化堡垒,守护着中国传统技艺的火种。这种守护体现了中国文化传承的独特方式,家族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基本单位,在代代相传中保持了技艺的原汁原味,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根发芽。
乡村教师的守护:教育之光点亮乡村希望
在中国的广大乡村地区,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守护着乡村孩子的教育梦想。李老师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所在的乡村小学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教学条件简陋。然而,李老师已经在这里坚守了二十年。
李老师一个人承担了多个学科的教学任务,他不仅教孩子们语文、数学,还教音乐、美术。他深知教育对于这些乡村孩子的重要性,他说:“我要让这些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给他们的未来点亮一盏灯。”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学习,李老师经常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他用废弃的木材制作了简易的书架,用旧轮胎制作了孩子们的体育器材。
在李老师的守护下,许多孩子走出了大山,考上了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种乡村教师对教育的守护,是中国教育公平的体现。尽管乡村教育面临诸多困难,但正是因为有像李老师这样的守护者,乡村的孩子们才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才有了实现梦想的可能。乡村教师的守护,如同黑暗中的烛光,虽然微弱,但却能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这是中国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非遗传承人的守护:舞动的民俗风情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守护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努力。在山东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名叫赵大爷的非遗传承人,他守护的是当地的一种传统舞蹈——龙灯舞。
龙灯舞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融合了舞蹈、音乐、武术等多种元素,是当地村民庆祝节日的重要活动。赵大爷从小就对龙灯舞情有独钟,他跟着村里的老艺人学习,掌握了龙灯舞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龙灯舞面临着传承的危机。但是赵大爷没有放弃,他挨家挨户地动员年轻人来学习龙灯舞。
为了让龙灯舞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赵大爷还对龙灯舞进行了一些创新。他在传统的舞蹈动作中加入了一些现代舞蹈元素,同时改进了龙灯的制作工艺,使龙灯更加绚丽多彩。在赵大爷的守护下,龙灯舞重新焕发出活力,不仅在当地的节日庆典上大放异彩,还走出了村庄,参加了许多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这种非遗传承人的守护,让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中国志愿者的守护:温暖世界的中国力量
在世界各地,有这样一群中国人,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守护着爱与和平,传递着中国的温暖和力量。在非洲的一些贫困地区,中国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医疗救助、教育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其中有一位名叫张医生的志愿者,他放弃了国内舒适的工作环境,来到非洲的一个偏远小镇。这个小镇医疗条件非常落后,很多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张医生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简易的医疗诊所,他用自己带来的药品和医疗设备为当地居民看病。除了治疗疾病,张医生还向当地居民传授一些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如如何预防传染病、如何保持环境卫生等。
在教育方面,中国志愿者们为当地的孩子们开设了中文课程和各种技能培训课程。他们希望通过教育,帮助这些孩子改变命运,同时也增进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国志愿者们的守护,不仅仅是对贫困地区人民的帮助,更是中国大国担当的体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善良、友好和奉献精神。
这样的守护,无论是家族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乡村教师对教育的执着,非遗传承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还是中国志愿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奉献,都充满了中国特色,都体现了中国精神。这些守护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中国发展的磅礴力量,这样的守护很中国。
例文二点评:
1. 选材新颖独特。文章选取了传统技艺家族守护、乡村教师守护教育、非遗传承人守护民俗文化、中国志愿者守护世界等多个独特的素材,展现了中国守护的丰富内涵,避免了常见素材的堆砌。
2. 细节描写生动。在阐述各个素材时,作者运用了较多的细节描写,如苏绣家族传承中的针法和图案描写、乡村教师自制教具的描写、龙灯舞传承中的创新描写以及中国志愿者在非洲的工作描写等,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
3. 主题深入挖掘。文章在描述各种守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这些守护背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精神,如家族传承体现中国文化传承方式、乡村教师守护体现教育公平、非遗传承人守护体现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中国志愿者守护体现大国担当等,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