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中国再度展现出震撼性的黑科技-全固态电池

更新时间:2024-12-27 15:48  浏览量:45

中国,无需通过战争手段便能在全球舞台上彰显强大影响力,这得益于一系列突破性的核心技术。其中,全固态电池这一黑科技的出现,堪称震撼性的突破,让特朗普复兴美国传统能源的构想可能化为泡影。全固态电池在续航、成本和安全性方面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对油气能源形成了全方位的碾压态势。

日本曾于 11 月 22 日报导称本田将投身全固态电池生产以对抗中国企业,然而就当下情形判断,这更像是一场无望的挣扎。回顾过往能源领域的竞争,日本押注氢能源,而中国和欧洲选择了锂电池,最终锂电池占据全球主导,比亚迪、宁德时代等顺势崛起。

如今,我们深入探讨这个对中国能源未来和国家命运产生深远影响的高增长行业——全固态电池及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全固态电池的概念最初由美国提出,90 年代日本和欧洲企业已开始探索其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然而率先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的却是中国。

全固态电池的卓越性究竟体现在何处?其一,当前普遍使用的锂电池中电解质为液体,存在诸多隐患,如碰撞易爆炸、冬季电量骤减等。而全固态电池将液态成分全部转换为固态,极大地提升了电池密度。同等体积和重量下,其电量存储大幅增加,充满一次电可行进 1500 千米,相比之下,燃油车一箱油通常仅能行驶约 800 千米。曾经,有人担忧特朗普以大规模开采的低油价来冲击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可如今,电与油的对决胜负已明。除非美国以强力关税手段打压,且力度需极大,否则中国新能源汽车即使面临关税障碍,也能勇往直前。再者,全固态电池在零下 40 度的低温环境中仍能正常工作,不必担心冬季续航缩减,且其天生防火防撞,安全性达到新高度,甚至工作人员用刀切割电池,它仍能正常运行,令人叹为观止,充分彰显了中国科技令人瞩目的进步速度。

当前,全固态电池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在于量产难题。据路透社消息,中国计划斥资超 60 亿人民币助力国内企业研发全固态电池。尽管日本、韩国也投入巨资推动其发展,但历史反复证明,在将技术从理论转化为实用、让百姓能普遍承受的商业应用层面,中国独树一帜。如今,全球超过 70%的电池产量来自中国,中国企业在锂电池生产技术和供应链方面构建起了完备且近乎垄断的生态体系。

归根结底,全固态电池领域的竞争主要在国内企业之间展开。但这绝非意味着合作就能共赢,竞争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既有传统巨头与新兴力量的角逐,又有车企与电池厂的博弈。宁德时代投入上千人力进行研发,众多初创企业也跃跃欲试,期望分得一杯羹。比如 11 月 20 日,安瓦新田源宣布建成全球首条 GW 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同时,不少新能源汽车企业也渴望借此摆脱为电池厂“打工”的命运,例如自 L6 宣布率先搭载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

当下,各方竞争的核心在于技术路线的抉择。全固态电池按电解质可分为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等类别。宁德时代选择硫化物路线,其首席科学家吴凯指出,此路线性能上限最高,量产推进速度最快。而英伟立德则选择了硫化物和乳化物的线路。

在电池行业这一技术密集型领域,一旦技术路线确定,市场将迅速向技术领先者聚拢,其他路线则会被淘汰,相关厂商也将陷入困境。值得注意的是,华为也加入了这场技术竞争。11 月 5 日,华为公布了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华为向来以高额的研发投入和显著的成果著称,其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过 15%,利润达到 13%。

全固态电池技术的颠覆意义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可能引发整个产业链的深刻变革。比如,电池上游的材料供应商,以往生产传统锂电池所需的液态电解质、石墨烯负极等材料,而全固态电池需要全新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如硫化物、氧化物或聚合材料等。这意味着若无法及时转型生产新型材料,供应商可能被淘汰,而能顺应变革的则将崛起。同时,像蔚来一直主推的换电模式,可能因全固态电池量产技术的突破而被淘汰。全固态电池的应用不仅局限于新能源汽车,在低空经济、风光发电等众多领域,也都急切期盼这一全新量产能源技术的到来。据预测,全球全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到 2030 年将突破 600 亿美元。

曾经,没人相信中国能成为全球大国;十年前,难以想象华为手机能登顶全球;五年前,国产汽车冲击高端市场被视为天方夜谭。如今,中国一个又一个的技术突破正在改变世界格局。究竟谁能成为国内全固态电池领域的霸主?谁又将重塑全球能源产业的格局?让我们拭目以待。

#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真的会取代燃油车吗?##固态电池是否会成为未来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