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患者增加,是吃猪肉惹得祸?医生:这3种肉确实要少吃
更新时间:2025-01-03 08:58 浏览量:28
在生活的大舞台上,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就像一场精彩的对手戏,时刻牵动着人们的心弦。而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悄然兴起:中国癌症患者数量的增加,难道真的是吃猪肉惹的祸?今天,咱们就深入这场 “健康谜局”,探寻背后的真相。
时光回溯到改革开放之初,那时国人的餐桌还相对简单,人均肉类消费仅仅 9 公斤 / 年,猪肉在其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但远不及如今这般 “风光”。然而,随着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到了 2022 年,人均肉类消费如同坐上了火箭,迅速飙升至 70 公斤 / 年。再仔细瞧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去年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达到 34.57 公斤,其中猪肉独占鳌头,高达 23.50 公斤,牛肉和羊肉分别是 7 公斤和 4.07 公斤,猪肉的占比轻轻松松超过 6 成。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国人对猪肉那满满的喜爱,无论是红烧肉、排骨汤,还是饺子馅里的猪肉末,都在人们的舌尖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与此同时,一个令人揪心的现象也摆在了我们面前:我国的癌症人数在不断攀升。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就像一记警钟,2022 年新发癌症人数高达 482 万。这一升一涨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于是,一种声音在坊间悄然流传:是不是因为猪肉吃太多,才导致癌症高发呢?这究竟是毫无根据的谣言,还是隐藏着些许真相的猜测呢?
其实,爱吃肉的人患癌风险可能更高的说法,并非是毫无缘由的凭空捏造。2022 年 2 月,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像一群执着的探索者,在《生物医学中心医学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引人深思的研究。他们深入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对 47 万多名平均年龄在 40 - 70 岁之间的参与者进行了长达 11 年的跟踪调查。这些参与者在参与研究前都像健康的小卫士,没有被癌症这个 “恶魔” 缠身。
研究人员精心地将受试者按照每周吃肉的种类和次数分成了四组,就像给不同的士兵划分了不同的阵营。每周吃肉超过 5 次的是经常吃肉组,这里的肉不限制种类,无论是猪肉、牛肉还是羊肉,都在他们的 “菜单” 上;每周吃肉不超过 5 次的是少量吃肉组,同样不限制肉的种类;只吃鱼类的自成一派,是鱼类素食者;还有坚决不吃任何肉类的素食组,他们坚守着自己的饮食原则。
在这漫长的随访期间,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共有 54961 名受试者不幸被癌症这个 “对手” 追上。研究人员在刨除了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适量吃肉或不吃肉与患癌风险下降之间似乎有着某种默契的关联。与那些经常吃肉的受试者相比,少量吃肉的人整体患癌风险下降了 2%,这虽然看起来不多,但在健康的天平上却有着重要的意义;鱼类素食者的患癌风险更是下降了 10%,仿佛找到了一道抵御癌症的 “防护盾”;而素食者的下降幅度最大,达到了 14%。在结直肠癌风险方面,差异更为明显,少量吃肉、鱼类素食者以及素食者的风险分别下降了 9%、16%、22%。
研究人员经过深入分析后认为,这可能与红肉是结直肠癌风险因素之一有关。红肉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小麻烦”,可能会在身体里悄悄引发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变化。而且,吃肉少的人通常会摄入更多的植物性食物,这些植物性食物就像一个个健康的 “小天使”,为身体带来丰富的营养和保护。同时,他们的体重也相对较低,肥胖这个与癌症密切相关的 “大反派” 也不容易找上门来。
不过,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项研究仅仅揭示了肉类摄入与癌症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没有确凿地证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它更像是一个指向标,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不能简单地认为少吃肉或不吃肉就一定比吃肉的人更健康。在饮食的世界里,平衡才是关键,合理摄入肉类才是正途。
肉类按照颜色的深浅,被巧妙地分为红肉和白肉。红肉通常指的是猪、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肉,它们在我们的餐桌上常常以各种美味的形式出现;白肉则是鸡、鸭、鹅、鱼、虾等非哺乳动物的肉,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猪肉之所以被卷入 “致癌风波”,其实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 2015 年的一项分类有关。当时,红肉被列入了 “2A 类” 致癌物的名单,这就像给红肉贴上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标签。有研究发现,每天要是摄入 100g 红肉,结直肠癌的风险就会像被触发的警报一样增加 17%。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其一,红肉中的饱和脂肪含量较高,这些饱和脂肪就像身体里的 “不安定分子”,会促进体内炎症微环境的生成,为癌症的发生创造了一个 “温床”。
其二,红肉在烹饪后会产生一种叫亚铁血红素的物质,它就像一个 “调皮的小恶魔”,会激活氧化反应,对结肠黏膜造成损害,从而为癌变的发生打开了 “方便之门”。
其三,红肉摄入过量会导致身体肥胖,而肥胖就像一个隐藏在身体里的 “定时炸弹”,与多种癌症的发生都有着直接的关联。
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猪肉只是可能存在致癌风险,绝不是导致癌症的 “罪魁祸首”。在现实生活中,诱发癌症的因素就像一张复杂的 “大网”,吸烟饮酒、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以及病毒感染等等,都可能是其中的 “线头”。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癌症发生的责任全部推到吃猪肉上,这对猪肉来说实在是太 “冤枉” 了。
相比之下,有三种肉类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它们就像隐藏在美食中的 “健康刺客”。
首先是加工肉,像热狗、火腿、牛肉干、培根、咸鱼、腊肉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加工肉在制作过程中,就像经历了一场 “化学魔术秀”,可能会产生亚硝酸盐、多环芳烃、杂环胺等致癌物。这些致癌物就像一颗颗 “定时炸弹”,经常摄入会大大增加身体的癌变风险。想象一下,那些在超市货架上摆放着的色泽诱人的火腿,虽然看起来美味可口,但背后却隐藏着健康的隐患。
其次是烧烤的红肉。当红肉在高温的炭火上烤制时,就像在经历一场 “烈火考验”,会产生多环芳烃、杂环胺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不仅会增加患癌的风险,还会导致身体肥胖。在夏日的夜晚,街头巷尾的烧烤摊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人们围坐在一起享受着烧烤的美味,但可能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美味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健康的危机。
最后是冷冻太久的肉。肉类长时间被冷冻在冰箱里,就像被 “封印” 在了一个寒冷的世界里,内里的细胞会逐渐破裂,影响肉类的品质。吃起来的时候,口感也会变得很差,就像失去了原本的 “灵魂”。而且,冰箱并不是一个无菌的环境,如果冻肉储存不当,微生物就会像一群 “小侵略者”,在肉里大量繁殖,导致肉类变质。经常食用这样的肉,对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虽然肉类在健康的话题中存在一些争议,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完全拒绝吃肉。肉类可是我们身体获取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脂类以及矿物质等重要营养成分的重要来源,在膳食均衡的 “舞台” 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那么,如何才能健康地吃肉呢?这里有四个关键原则,就像四把守护健康的 “金钥匙”。
一是要适量地吃。我国膳食指南就像一位贴心的健康顾问,推荐每天应摄入鱼、禽、蛋类、瘦肉食物 120 - 200g;每周至少吃鱼 2 次或 300 - 500g,蛋类、禽畜肉每周也应摄入 300 - 500g。在这个范围内合理摄入肉类,既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多的负担。同时,要少吃加工肉、肥肉、烟熏、腊肉制品,这些就像健康道路上的 “绊脚石”,多吃鱼肉,鱼肉就像健康的 “小助手”,富含优质蛋白质且脂肪含量相对较低。
二是用白肉代替部分红肉。常见的白肉如鱼肉、虾肉、鸡肉等,它们营养丰富,是健康饮食的好选择。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可以适当增加白肉的摄入量,减少红肉的比例。这样做就像给身体的营养 “配方” 进行了一次优化升级,能让身体获得更全面的营养元素,而且不用担心热量摄入过剩,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三是烹饪方式要得当。吃肉的时候,尽量选择炖煮等相对清淡的烹饪方式,就像给肉类穿上了一件 “健康外衣”。少用油炸、麻辣、火锅等方式吃,因为这些烹饪方式会让原本就高脂肪的肉类变得更加油腻,就像给身体增加了一个沉重的 “负担”,不利于身体健康。
四是吃肉的时间也有讲究。建议把吃肉的时间安排在午餐,因为下午还有充足的活动量,可以像一个勤劳的 “小工匠”,把肉类的能量消耗掉。而晚上活动量相对较少,如果在晚上大量吃肉,就容易导致肥胖,肥胖这个 “大麻烦” 又会进一步增加患各种疾病的风险。
在娱乐圈这个充满魅力与挑战的世界里,明星们的饮食也备受关注。有些明星为了保持身材,可能会过度节食,甚至完全不吃肉,这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做法。长期这样下去,可能会导致身体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而有些明星则非常注重饮食的均衡和健康,他们会合理安排肉类的摄入,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为粉丝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从这些关于肉类与癌症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汲取教训,学会科学合理地吃肉。不要盲目地拒绝肉类,也不要毫无节制地大量摄入。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遵循健康吃肉的原则,让肉类成为我们健康饮食的一部分,而不是健康的 “威胁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保持身体的健康,在生活的道路上充满活力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