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人一旦当上领导,气质就变了
更新时间:2025-01-06 15:35 浏览量:22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哪怕是你再瞧不上的人,干上领导之后,气质都变了。
更不用说你瞧得上的,本应该走上领导位置的人。
你可以再仔细观察一下,是不是当上领导后,他们开始变得沉默了,沉稳了,可能昨天还是张牙舞爪,今天走路都不一样了。
甚至站在那里,举手投足之间都透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场。
毛选说,我们必须提倡每个红军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压倒一切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
当上领导之后,情况发生变化了,不应是简单的身份转换,也是一次倒逼的升级。
那么到底哪变了?到底怎么变?到底怎么变才好?
普通员工做事,习惯性地关注眼前的问题,甚至下意识地问:“我要怎么解决它?”
领导在干啥,拍板定问题,拍板定主意,先从深挖一个问题开始,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毛选中提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而理论是需要琢磨的,在解决问题时,先别急着行动,冷静下来,把问题抽丝剥茧,刨根问底。
就像“四渡赤水”,很多人以为这是简单的突围战术,但教员真正思考的,是如何通过灵活的战略调动敌军,彻底改变红军的处境。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会影响全局?
认知的深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拉开差距的。
从这个角度看,不是“做得更多”,而是“看得更透”。
普通员工只看到眼前的坑,领导会预见明天的墙。
一个人的格局变大,是因为看得长远,如果你把接下来的棋招都想明白了,那还有什么焦虑和不安?
毛选说,“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
“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
领导就是研究战略学的人,这就需要跳出眼前的纠结,从全局思考问题。
解放战争初期,教员提出“先打中间,再打两头”的战略,这个思路看似保守,因为这样一来,革命根据地的扩张会受到限制。
但是暂时的收缩是为了未来更大的胜利,结果证明,这种长期主义的布局,为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职场中的道理也是一样。普通人更关心眼前的绩效指标,而领导者需要考虑的是,这个团队五年后还会不会有竞争力?
今天的选择,会不会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领导气质的来源是什么,是权力。但权力是根本吗,不是。
根本在于责任的觉醒,而在这里面,推功揽过的气度,绝对是领导气质的试金石。
毛选说,“不认识自己是革命的主体,以为自己仅仅对长官个人负责任,不是对革命负责任。”
领导者的责任,不仅仅是简单地分配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失败时敢于扛起所有问题,在成功时把功劳留给团队。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所有的功劳,归于无数默默无闻的战士和百姓,而不是某个人的战略。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心,也让整个团队更加团结。
职场中又何尝不是,一个人能走得远吗?
04 结语当个领导不容易,好的领导更不容易。
经历了不安和蜕变之后,才衬得上你的位置。才会明白,领导气质,不是“职位”赋予的,而是责任和认知一点点“逼”出来的。
它藏在你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深度思考里,也藏在你为团队承担压力的那一刻。
这种改变看似是突然的,实则是根本的。
根本在于你开始对未来有更大的格局,对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对责任有更强的担当,所以,气质就自然变了。
如果只为自己考虑,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又何谈笃定、从容、自信?
问题是,你准备好升级了吗,你有这个心力吗?
当然,人各有志,很多人,给他个领导,他也不会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