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青年说 第2754期——尊道贵德、传道河阴——以青春之名、赴支教之约
更新时间:2025-01-09 17:46 浏览量:26
学习笔记
尊道贵德、传道河阴——以青春之名、赴支教之约
◆◆◆
作者丨杨成栋
单位职务丨 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推荐单位丨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鼓励高校学生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激励我下定了支教的决心。
去年十二月,当我看到支教志愿者招募通知的那一刻,我毅然选择了报名参加,经过系列筛选考核,我成功入选南通大学第十二批“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今年二月底,我和其余七名同学从通大出发,跨越两千多公里的漫长路途,奔赴青海海南州贵德县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工作。从长江尾到黄河源,我们怀揣着教育梦想的种子,期盼它在西部大地上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正是贵德县名称的由来,同时也为我的支教工作提供了价值引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良好的思政教育,重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河阴寄宿制中学担任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一职的我,深知责任重大。我立足当地高海拔、多民族的实际情况,在尊重和顺应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当地孩子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莫文隋”志愿者大爱精神已凝结为南通大学独特的文化基因,作为新时代的通大青年,我将继续秉持“莫文隋”志愿服务精神,去往祖国需要处,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