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质量素养课堂的有效策略
更新时间:2025-01-10 20:25 浏览量:25
在当今教育的舞台上,高质量素养课堂的构建已然成为教育者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它承载着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重任,是教育者思想、智慧、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正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适应新课程和新时代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此提升学科育人的效能,实现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下便是构建高质量素养课堂的几大有效策略。
一、“好问题”驱动“好课堂”,点燃思维火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问题犹如一把把钥匙,能够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引领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教师善于运用基础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为课堂注入活力,驱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以小学科学课“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为例,教师首先抛出基础性问题:“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校园里的花草树木,那你们知道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吗?种子又是怎么变成一棵大树的呀?”这个简单却直击核心的问题,唤起了学生们日常观察的记忆,引发了他们的好奇。
接着,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如果让你们自己种一颗绿豆,你们觉得怎样做它才能长得又快又好呢?大家可以分组讨论一下哦。”于是,学生们迅速分组展开热烈讨论,有的小组说要给绿豆多晒太阳,有的说要勤浇水,还有的说要给它施点肥,各种想法在交流中碰撞。
在探讨过程中,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地等待老师灌输植物生长的知识,而是主动去思考、去尝试,仿佛自己就是一个个小小植物学家,沿着探究植物生长奥秘的道路,一步步深入。
随后,教师又抛出趣味性问题:“假如植物会说话,你们猜猜它们在生长的时候会和周围的小伙伴说些什么呀?”这样的问题一下子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分享自己的想象。
通过这样一系列不同类型问题的引导,学生们在分组讨论中,既体验到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思路,又能主动学习获取关于植物生长的新知,真正实现了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究知识的转变,让课堂成为充满思维碰撞的知识殿堂。
再比如初中英语课学习一般现在时这个语法点时,教师先问基础性问题:“同学们,我们平常描述自己每天做的事情,像‘I get up at six every morning.’这样的句子,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呀?”引发学生对日常表达中语法现象的关注。
接着提出开放性问题:“那我们可以用一般现在时来描述哪些场景呢?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小组内说一说哦。”学生们分组讨论后,列举出了诸如描述爱好、日常习惯、客观事实等多种场景。
最后教师再问趣味性问题:“如果让你用一般现在时给外星人介绍地球人的生活,你会怎么说呀?”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学生们积极参与,在欢乐的氛围中深入理解并掌握了一般现在时的用法,让课堂充满活力与探索的乐趣。
二、“好氛围”带来“好成长”,涵养学科素养
良好的课堂氛围,就如同肥沃的土壤,滋养着学生知识的幼苗,助力他们茁壮成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归纳和延伸,这对于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学科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初中语文课学习古诗词单元时,教师在讲解完每一首诗词后,会引导学生对诗词的主题、意象、表达手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出诗词赏析的脉络。
像在学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的《春望》以及王维的《使至塞上》等诗词后,教师提问:“同学们,这些诗词里都用到了一些独特的意象,像‘明月’‘烽火’‘大漠’等,它们在不同的诗词中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刻理解了古诗词中意象运用的妙处以及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同时,师生之间良性的互动与探讨更是为课堂增添了别样的光彩。在初中数学课上,学习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除以 2 呀?我感觉不太好理解呢。”
这个问题引发了全班同学的深入思考,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剪拼三角形,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大家观察、讨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兴趣愈发浓厚,而且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学生们不再觉得数学知识是枯燥的公式和图形,而是一个个有趣的探索谜题,等待着他们去解开,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我们的校园”这一主题教学中,教师会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校园里的见闻和感受,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归纳校园生活中的规则以及这些规则存在的意义。
比如在讨论课间活动规则时,有的学生说不能在走廊上追逐打闹,教师就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安全、文明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非凡。通过这样的互动探讨,学生们不仅对校园规则有了清晰的认识,更懂得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学科素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提升。
三、“好管理”造就“好团队”,筑牢教育根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构建高质量素养课堂的有力保障。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广阔的平台。
就拿区市课堂教学交流研讨活动来说,学校会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在一次关于小学美术课创意手工教学的研讨会上,老师们聆听了来自不同地区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学习到了如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将其转化为创意手工的素材,像有的教师利用废旧纸盒制作出精美的城堡模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还有的教师带着学生用彩纸折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小动物,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美术的乐趣。参加完这样的活动后,本校教师深受启发,回到学校后积极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此外,学校也十分重视新教材培训活动。每当教材更新换代,都会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深入了解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内容结构以及重点难点变化。
例如在初中生物新教材培训中,教师们明白了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实践探究能力,于是在教学中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增加了更多的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自观察动植物的结构、探究生命现象背后的奥秘。
通过这些活动,学校引导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培养出了一批专业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构建高质量素养课堂筑牢了坚实的根基,让优质的教育得以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每一位学生。
总之,构建高质量素养课堂需要我们从“好问题”“好氛围”“好管理”等多方面入手,精心谋划、扎实推进,让每一堂课都能成为学生素养提升的摇篮,助力他们在求知的道路上茁壮成长,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