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榜样李小延:让“中国焊接”闪耀全球
更新时间:2025-01-13 11:52 浏览量:19
北京日报记者 李博
焊接是什么?其实,焊接在这个世界上无处不在。小到手机里的纳米级芯片,大到飞越宇宙的航天飞机,都离不开高精度的焊接。从事焊接研究40年的李小延,见证了中国焊接从弱到强,并努力将“中国焊接”的金名片发向国际舞台。
1994年,国家重点工程鸭河口发电厂启动建设。当时,电厂使用的耐热材料是国际上先进的P91/T91耐热钢。不过,国内对这种材料的焊接并不熟悉,更无相关的工艺基础。如果无法攻克焊接技术,电厂将无法按时投产,给国家带来损失。而刚刚从葡萄牙回国的李小延,恰好在国外交流的过程中曾接触过相关焊接技术。于是,李小延临危受命,承担起了电厂的焊接技术指导。
“技术是乞求不来的,只有靠自己摸索突破。”电厂管线的焊口长度,连起来有好几千米。不同焊口的焊接方法都不一样,所需要的温度也不同。为了指导焊接,李小延一人撰写了数百页的工艺手册,将每一个焊口的焊接方法都写了下来。最终,电厂建设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稳定运行至今。
焊接不仅仅服务于“大国重器”,更多的是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对于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2006年,欧盟开始禁止生产和销售含铅的电子产品,这给中国的家电出口带来了挑战。“以往电路板上的焊接材料都含铅。环保要求的提高,也迫使我们不得不更换焊接材料,提升焊接的工艺水平和可靠性。否则我们的家电产品就卖不出去。”2005年,李小延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本无铅焊接技术路线图,详细记录了无铅焊料的制作,指导家电厂家对焊接工艺进行升级,提升产品器件的可靠性,最终实现了电子产品无铅化。
为推动焊接人才的国际化,李小延参与创办了中葡北京焊接培训与认证中心,这也是我国这一领域的第一次国际培训与人员认证。李小延还创建了中国焊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目前,焊接青委会成员已超过500人。为帮助年轻焊接科技工作者共同进步,李小延积极筹措研究经费,创建了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焊接创新平台,平台所资助的青年人才很多已经成长为中国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专门人才。
多年来,李小延一直积极参与国际焊接领域的交流与研究,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中国焊接人才走上国际舞台。2005年,他参与创建中日、中韩焊接学会定期交流机制;在他的推荐下,2013年度国际焊接学会年会开幕式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国旗和三位中国年轻学者的名字;他还向国际学术组织推荐中国专家,已有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材院、北京航空制造院的多位专家经李小延推荐,出任国际焊接学会专业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从无到有、再到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焊接大国”,在国际焊接舞台上,中国人的声音得到了尊重。“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焊接人’在国家百年振兴的征途上大有可为。”李小延说。
【记者手记】
大国工匠焊出不朽传奇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焊接大国”。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复兴号”列车行走神州大地,港珠澳大桥跨海融通,一项项重大工程的背后,都离不开焊接技术的支持。每一条均匀牢固的接缝,都默默书写下了“焊接人”的执着和努力。
从学习摸索,到超越领先,李小延是中国焊接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其实,现代工业领域的每一项技术发展,都离不开像李小延这样的“大国工匠”们的潜心探索。他们是默默奉献的技术精英,是推动行业革新的中坚力量,是承载着国家工业梦想的时代先锋。他们凭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与不断超越的专业精神,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精益求精”。他们用匠心和坚守,焊出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