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牛津放榜!毕业10年回头看:太多孩子败在选错专业…
更新时间:2025-01-14 08:43 浏览量:40
大家好,我是木木。
就在今天,牛津大学将正式放榜!在家长与孩子们焦灼等待消息时,我们关注到,每逢放榜季,各种不安情绪漫天飞舞。
这归咎于越来越卷的申请环境及日益增长的信息鸿沟。比如,在社交平台里,有学生吐槽,为什么自己4A*,连面邀都收不到?为什么成绩没我优秀的同学被录取,我却折戟?牛剑究竟在寻找什么样的中国学生?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唯寻创始合伙人Candise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十多年前,Candise从中国珠海一路走到牛津学府。在本硕毕业后,她毅然投身于教育行业,将一波波学生送进牛剑,并完成国内首个英本留学案例库的搭建。
相信听完Candise今天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性的思考。
牛津唯二中国学生录取
当年拿到牛津的offer后,Candise着实兴奋过一阵子,而后她冷静下来复盘,为什么会是我?
Candise所就读的学院,在当年只录取了包括她在内的两名中国学生。
与如今信息与数据大爆炸的年代不同,在Candise的那个年代申请牛剑,囿于信息的匮乏、知识获取渠道的狭窄,中国学生们都是在黑暗房间里“盲人摸象”。
Candise和牛津大学的合影(右一为Candise)
“为什么会是我?”
Candise想到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听劝”。
事实上,最开始,Candise的目标是剑桥大学自然科学专业。在专业细分上,牛剑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差别。不同于牛津有化学、生物、物理等专业的细分,剑桥大学将前者统一归纳为自然科学专业。
“但是当时身边所有人都在阻止我做这件事情,因为我们上一届没有人考进过剑桥自然科学系,只有考进了牛津化学系的历史纪录。”Candise回忆说。
这也是Candise如今不断给学生们传授的“武林秘籍”。“听劝”不是指孩子们要将决定权交给大人,而是要基于数据分析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Candise在牛津大学时做过的化学实验
唯寻在过去几年里,把成百上千名中国学生送进牛剑,并在业界收获“牛剑收割机”称号,原因之一便是累积了一套宝藏数据库。
2024年牛剑录取专业分布呈现以下趋势:理工科占绝大占比,文科呈“锋芒初显”,小众科目异军突起。
这套数据库不仅有牛剑、G5各个学院、专业的中国学生申请趋势、录取率,同时也累计了超过万名学生的真实案例。
“除此之外,通过数据库,我们还会分析,比如某一个热门竞赛,它究竟跟录取有着什么关联?A*门数对最后的录取有何种影响?以及英本可以同时申请五个平行志愿,有学生可能一个学校会选好几个专业,那么怎样的搭配是可行的,怎样的搭配可能是灾难,我们都会通过大数据得到可行性依据。”Candise介绍道。
当然数据只是工具。作为决策的依据之一,最重要的还是深度了解学生的专业爱好和能力优势,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结合数据分析定制个性化的规划方案,帮助学生在申请的每个关键节点做出最优选择。
Candise观察到现在很多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他们会直接告诉你“想要去盛产政客的牛津ppe专业”;“想去剑桥第一的trinity college,虽然听说是最难录的,但就是喜欢挑战”。
举个例子:
如果申请牛津经管专业,每年录取的中国学生只有两三位,但是剑桥的经济专业每年的录取率大概有10%左右。
“经济与经管字面意思接近,但所学的东西完全不一样,这就要求孩子们申请英国大学时尽早做专业探索,辨清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强项,最后再用数据辅助我们做决策。”Candise说。
事实上,这些专业细分与录取数据在英国大学申请里环环缠绕、盘根错节。如何在巨大的信息网里,将庞杂又混乱的信息一一拆解、厘清?以及如何让这些信息,为学生所用,这是后来Candise在加入唯寻后,与整个团队花了多年在做的事情。
欣喜的是,在英本申请越来越“卷”的当下,Candise观察到,中国学生们的规划与准备也正在变得越来越早。
扫码领取唯寻为大家准备的独家规划福利
不打无准备的仗
与美本undecided major(不定专业)或者进入大学可以转换专业截然不同,英本专业近乎是“终身制”的,中途想要换专业难于上青天。
总结而言,英本申请的逻辑是专业>学校 ,即定专业为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比如文书,“文书的内容可能70%-80%的内容都要写我为什么喜欢这个专业,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以及我为了这个专业做了哪些准备。”Candise说。同样,笔试与面试,也大都围绕专业展开。
遗憾的是,很多中国学生对专业的探索并不深入或者准备得太晚,因此铩羽而归。
那么,专业究竟如何选?选择的专业真的和自己匹配吗?以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见识了太多因大学选错专业,在毕业季后悔不迭的悲剧故事。
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匹配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唯寻建立了一套一站式的完善规划流程:
9年级方向找得到
10年级专业选得准
11年级学术钻得深
12年级录取拿得稳
>
事实上,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他们在这个稚嫩年龄面对浩瀚的专业选择,感到茫然无措是普遍也是正常现象。
关键是前期做好专业探索,但专业探索不是停留在空洞乏味的纸面信息,而是要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场景去感受这个专业究竟是干什么的?
当然,不止是专业探索,每一个来到唯寻的孩子,规划师们都会针对性的从标化管理、语言提升、背景提升、申请辅导、文书辅导、笔面试、达标建议、行前准备等维度给出一对一的精细化建议与指导。
收获剑桥工程专业录取的小A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英本申请处处充满硝烟,学生们只有早规划,早定目标,才有可能打赢这场无声的战役。
唯寻牛剑大咖私享会重磅来袭
如果你想了解
今年最新录取者的申请故事
唯寻3小时现场沉浸式教学
最新牛剑申录数据与案例分析
(滑动查看,长按即可扫描)
5000名中国娃卷在英本,潮水发生变化
时间的潮水向前流淌,在“美本热”降温的当下,越来越多人将视角投向英国。
据UCAS最新报告显示,英国本科的中国大陆籍学生申请人数在过去十年里,足足翻了三倍。
只是,当赛道上的“玩家”越来越多时,由拥挤带来的“卷”与混乱,就难以避免。
把时间拉回到现在,Candise坦诚说,如果她以当年的成绩现在去申请牛剑,可能连面邀都收不到。
因为当年Candise申请的时候,化学面邀率在80%以上,而现在只有30%左右。而从最终录取来看,当年的化学专业录取率为33%,现在下降了十几个百分比。
图为唯寻近7年牛剑录取走势。
越来越卷,这是牛剑申请正在发生变化的一面。当然,它也有不变一面。
“牛剑没有变的是,他们的录取标准其实一直都没有改变。他们想要寻找的是学术实力扎实,且对学科充满热情、有思辨力的孩子。”Candise说。
这具体如何体现呢?面试环节至关重要。
在这个申请季,社交平台上牛剑面邀“眼花缭乱”,但实际上面邀和最后实际录取相隔“天渊之别”。拿牛津举例,牛津平均面邀率为30%,剑桥平均面邀率更是高达75%。
图为2021-2023年牛津大学不同专业的面邀率与最终录取率。根据牛津公布的近五年(19-23)录取数据,牛津最终录取率基本稳定在为13.7%左右。
在面邀漫天飞舞的当下,我们更需要一些冷思考,很多折戟的中国学生都“惨败”在面试上。换句话说,面试才是牛剑的“重头戏”,这一环节会淘汰大波申请者。
Candise和多位招生官有过沟通,关于面试,他们提到了三点。
其一是思辨力的考察。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他只有一个答案,而有思辨力的学生,他会给出三四个答案。这些答案的论据分别是什么,以及他们倾向于选择哪一个答案,这些学生会讲解得非常精细。这一维度也可以体现出学生的知识储备。
其二是学科直觉。坦白说,现在很多学生的思维模式还是固化在“答案主导性”上,但是在整个面试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答案!而是在回答问题时候,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以及与面试官沟通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求知欲”。
切记,面试官不希望看到一杯满的水,面试的过程也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相当于老师在挑选未来四年他可能要一对二,经常讨论学术的对象。所以他们重视在讨论的时候,学生能不能快速理解自己的意思。
面试其实很灵活,不能把它当成普通的解题,每个学生需要调整的地方也不一样,比如有一些学生,成绩特别好但就是张不开嘴。虽然面试不是演讲,但面试官们想看见学生在聊专业的时候能够输出一些观点,比起你直接写个答案上去,他们更想看到你是怎么得到这一步的。稍微把题干换一换之后,你的逻辑会如何改变。
其三是学科热情。固然面试可以经历大量训练掌握技巧,但是对一门学科的热情是难以伪装的。面试时,孩子们处于高压环境,且需要全英文交流,这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是强大的考验。哪些孩子是真心热爱,招生官可以从这个高压锅的环境里辨别出来。
“知识储备”、“热爱”、“思辨力”,这些词汇看起来轻飘飘,但其实都是短时间内难以习得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习得应该贯穿于孩子长年累月对一个学科的探索与研究,而非“临时抱佛脚”即可具备。这也打破了我们对英本申请,只需要看学术成绩的偏见。
“唯寻不是中介,是做教育的”
在2011至2015年,那是Candise在牛津校园汲取知识的葱郁年华,在牛津习得的思辨力至今如涓涓泉水滋养着她。
时间来到2017年,在秋天快要来临时,Candise认识了潘潘。
回忆起来,Candise说自己之所以加入唯寻是被潘潘当时的一句话感染,“唯寻是做教育的,不是中介。”
何谓教育?是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触碰另外一个灵魂。在唯寻已经成为行业内最炙手可热的教育公司当下,Candise和创始团队至今还坚守着这份初心。
图为Candise
“很多人一直跟我们说机构只要负责好出分就行,教育的事情做不了,应该留给学校,但是即便知道道路艰难,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跟学生有限的相处时间内,尽最大努力去影响学生,将我们对学科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传递给学生。”Candise说。
教育理想、初心、坚守,这些词不应是华丽的口号,而是切实支持、帮助每个来到唯寻的孩子与家庭,并让每一个来到唯寻的孩子找到他们的光与热。
如何做孩子们的“守望者”,唯寻一直在路上。
唯寻牛剑大咖私享会重磅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