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台积电美国厂“开张”:是“甜枣”也是“大棒”?

更新时间:2025-01-14 15:49  浏览量:19

甭管你信不信,台积电在美国算是真“开张”了。这事儿啊,就像一颗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不少水花。一边是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眉飞色舞地宣布,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已经开始量产4纳米芯片,还强调这是美国“历史首次”由美国工人造出这么先进的玩意儿,良率杠杠的,跟台湾那边没啥区别。另一边,台湾岛内就开始嘀咕了,这又是给钱又是给地的,台积电“润”去美国,台湾的芯片产业会不会被“掏空”?

要我说,台积电跑到美国设厂,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看,不能光看表面。美国人这次为了把台积电拉过去,那可是下了血本。看看那《芯片法案》,几百亿美元的补贴砸下去,谁能不动心? 就像网友说的,这活脱脱就是“大棒加糖”的组合拳。给你甜枣,让你看到真金白银的诱惑;挥舞大棒,让你不得不掂量掂量国家安全的份量。 美国商务部自己都承认,为了让台积电扩大在美投资,那是“说破了嘴皮子”,就差没把“求求你来了吧”写在脸上了。 雷蒙多甚至直接放话,目标是到2030年,让美国能生产全球两成的尖端芯片,而之前这个数字几乎是零。这野心,明晃晃地摆在那儿。

当然,台积电也不是傻子。 台湾“经济部长”郭智辉就说了,美国客户希望台积电去,去了也能“就近服务客户”。这话不假,苹果、英伟达这些台积电的大金主都在美国,把厂子搬过去,供货是方便多了。 就像网友分析的,这也有点“逐客户而居”的意思。但你细品品郭智辉那句“相信台积电会审慎评估”,再联系之前台湾对半导体产业赴海外投资的种种限制, 现在突然“开绿灯”,甚至有点“由台积电自行考虑”的意思,这背后恐怕也有不少无奈。

只是,这“就近服务客户”的说法,能完全解释台积电大手笔投资美国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想想美国那边时不时冒出来的声音,什么要调查台积电是不是偷偷给华为供货,什么“摧毁台积电”的言论,还有甚嚣尘上的“焦土策略”, 这些“棒子”可比“甜枣”更让人记忆深刻。 美国摆明了就是想把高端芯片制造能力掌握在自己手里, 用“国家安全”的大帽子压下来,台积电就算有再多不情愿,也得硬着头皮上。 毕竟,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谁知道哪天风云突变呢?

台积电这一走,台湾最担心的莫过于“产业空洞化”。 这“护国神山”要是搬走了,台湾的底气还能剩多少? 国民党“立委”赖士葆就直言,未来特朗普要是上台,取消补贴或者加税,甚至要求台积电把更多先进制程搬到美国,也不是不可能。到时候台积电会不会被“掏空”,台湾产业会不会空心化,这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 你看,连台湾媒体都开始用“去台化”来形容这件事了,说台积电的很多决定已经不是台湾能左右的了,这焦虑感都快溢出屏幕了。

不过,换个角度看,台积电去美国,对咱们来说,也未必全是坏事。 一方面,芯片产业的竞争肯定会更激烈,我们的压力会更大。 但压力也是动力,这也能倒逼我们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 就像网友说的,与其指望别人,不如自己动手,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另一方面,美国逼得越紧,台湾产业外迁得越多, 也可能会引发台湾民众的不满, 这在舆论上,说不定还能推动台湾向大陆靠拢。 当然,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现实情况肯定更复杂。

还有人担心,台积电的技术会不会外流? 这确实是个问题。但话说回来, 台积电就算留在台湾,它的设备、材料很多也是从欧美日进口的, 真要卡脖子,在哪里生产都一样。 而且,美国费了这么大劲把台积电拉过去,肯定不是只为了生产几颗芯片那么简单, 它更看重的是台积电的技术和人才。 就像网友说的,美国缺的不是半导体工程师,而是有经验的产业工人。 初期还得从台湾调人过去,这成本可不低。

说起成本,这又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 美国的人工、环保成本都比台湾高得多, 有报道说,台积电在美国建厂的成本比在台湾高出至少三成。 这多出来的钱谁来承担?最终恐怕还得是消费者买单。 而且,文化冲突也是个大问题。 台积电那种“拼命三郎”的文化,在美国行得通吗? 之前就有报道说,台积电在美国的工厂因为加班问题被当地工会盯上了。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话说得一点没错。

当然,也有人觉得,台积电去美国,反而是好事, 能让台湾摆脱对台积电的过度依赖, 避免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这下好了,美国把“护国神山”搬走了,大陆攻台就“再无顾虑”了。 这种说法虽然有点极端,但也反映了一些人对当前局势的看法。

更有意思的是, 一些评论开始关注台积电的股权结构, 发现境外机构和个人持股比例相当高, 其中美国资本占比不少。 这让人不得不思考,台积电到底是谁的台积电? 当资本的力量裹挟着技术和产业转移, 小小的台湾又能有多少自主权?

总而言之,台积电在美国量产4纳米芯片,这绝不仅仅是企业的一次简单的海外扩张, 而是地缘政治、经济博弈、产业竞争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事件。 它既是美国重塑制造业、掌控产业链的战略布局,也是台积电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无奈选择, 更是台湾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缩影。 至于会不会导致台湾产业空洞化,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但可以肯定的是, 台湾必须正视这一趋势, 思考如何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找到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未来的戏码,这才刚刚开锣。

看完了动动手点个赞、三连一波支持一下,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