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电影《只此青绿》:“沉浸式”舞绘《千里江山图》
更新时间:2024-09-10 04:26 浏览量:132
由舞剧改编的电影《只此青绿》于9月7日——9月8日举行了二十城限量点映,邀请观众提前“入画”。日前,领衔主演张翰、孟庆旸,主演刘洋来到上海,惊喜空降点映影城,与观众热烈互动。演员们敞开心扉,观众的热情发言也让映后见面会亮点颇多,“10多个小时的高铁没白坐”“恨自己没有足够精准的词来夸这部电影”……如此真情实感的分享,也让现场氛围不断高涨。电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传世画卷,在光影交织中展现出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
汗水与坚持铸就的艺术之旅
在上海点映的映后见面会上,主演张翰和刘洋与观众分享了拍摄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这部作品诞生的艰辛与不易。
张翰回忆起“听雨”水中舞的拍摄历程,凌晨的寒意、长时间在水中的浸泡让身体逐渐僵硬。但他却从中体会到了极致的享受,“非常非常爽”。在雨里跳舞,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终于得以实现,希孟那份纯真的少年情也被他透过大银幕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
电影中饰演磨石人的刘洋也热情分享了在片场第一次吊威亚的经历,“第一次下来没劲了”、“第二次开始找桶吐”……他表示“拍摄的过程是艰辛而难忘的,当自己看到电影的时候,感觉这些付出没有白费”,从最初的不适到后来的坚持,他的豪言“再吐100次也值得!”正是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
千年画卷中的精神文化传承
“王希孟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是很模糊的,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千里江山图》,但未必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一位18岁的少年。”映后交流中,张翰真诚地表示希望能通过这部电影让大家知道这幅画作者背后的故事,了解更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希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不被认可却依然倔强坚持,最终创作出了这幅传世之作。他的家国情怀、对美好江山的眷恋都融入了这幅画卷之中。一位从内蒙古特地赶到现场的17岁观众看完电影非常激动,颤抖着表示自己被希孟献画的段落深深感动,“希孟托举起画卷的时候很令人动容”。
尽管主线是《千里江山图》及其作者的故事,但电影并未仅仅局限于此。篆刻人、织绢人、采石人、制笔人、制墨人……他们纷纷登场,形象化的表达了这幅宏伟画卷的背后承载的是中国的璀璨文化以及无数工匠的心血。电影中的希孟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迷茫与彷徨后,蓦然回首,望见的是这些人的身影,他们所代表的文化给予了希孟无穷的力量,使这幅画在那一刻拥有了灵魂。《只此青绿》具有可观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因为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从舞剧到电影的创新尝试
舞剧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相比而言,电影的拍摄能够更加具象地展现演员的细节。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到舞者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使观众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之中。
电影中舞蹈演员们的表演可谓出神入化,饰演青绿的演员孟庆旸在现场谈及拍戏和舞台表演的区别时,她感慨电影镜头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舞者对于电影的拍摄相对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镜头下会放大演员的每一个肢体、细节、眼神,甚至细致到每一个毛孔。”舞剧拍成电影让舞者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正是这种挑战,促使他们不断突破自我,以更完美的姿态展现舞剧的魅力。银幕中青绿腰的惊艳、肢体的丰富以及表情的细腻,都让观众感受到了舞蹈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只此青绿》通过精美的布景、动人的音乐和精彩的舞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北宋的繁华与诗意之中。一位“曾在海口连看三场舞剧”的观众映后深情“表白”音乐创作者吕亮,“我觉得这部舞剧的成功和吕亮老师的创作都是完全脱离不开的,无论是‘翠墨’等几个片段的音乐还是最后‘入画’的旋律我都非常喜欢。”影片中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故事感和画面感,大气又细腻唯美,与舞蹈和画面相得益彰,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到其中的情感。
同时,电影通过巧妙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为舞剧增添了新的维度和魅力。与剧场版相比,电影更注重细节的刻画,例如翰林院夫子找扇子的部分以比舞剧版更写实的手法进行展现,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更多的趣味性和故事性;通过电影语言,不同时期的希孟能够在同一镜头、同一空间中展示不同的状态,他们或在寻找、或在思考,或焦躁或恐惧或怅然若失……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镜头在短短几秒内让观众体验到了希孟在无数个日子里所经历的创作过程,这也是相比于舞剧而言电影的独特优势。
“非常幸运能够把我们最年轻的时候、跳的最好的时候的影像给保留下来。”对于张翰和这部电影的所有演员来说,电影的媒介可以让这部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观众在这个国庆档能够跟随他们在光影世界里的青春风采,飞入《千里江山图》,在少年希孟的忘我创作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作者:臧韵杰(见习记者)
文:臧韵杰(见习记者)图:电影剧照、活动方供图编辑:王彦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