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紫领人才”概念出圈,如何缓解企业用工之“渴”?

更新时间:2025-01-23 11:12  浏览量:11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曦

无人化的AGV小车“闲庭信步”,娴熟地将电动机、密封条、螺栓等上千种零部件运送至相应工位;几百台焊接机器人挥舞手臂、火花四溅,焊接工艺自动化率达到100%;工位一体机“严阵以待”,实时监测各环节的生产进度和精度,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失误……

走进理想汽车北京工厂焊装车间,一种科幻感油然而生。“80后”设备管理工程师李杰穿梭在一台台设备之间,仔细查看运转情况。“随着产线越来越‘聪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而我的工作,就是对智能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和维修保养,确保他们‘健康’上岗。”李杰说。

如今,像李杰这样的一线技术人员被称为“紫领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和联想集团近日联合发布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认为,“紫领”是介于传统“蓝领”和“白领”之间的职业群体,广泛存在于智能制造业的班组长、技术员和质检员等岗位,既拥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坐标”

“数字化重塑了造车行业,也给我们打开了更大的舞台。”从烟台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李杰曾在传统主机厂工作多年,对新兴技术带来的改变感受颇深。

李杰举例称,以前的模式下,当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很难精确找到症结所在,这让技术人员十分挫败。而现在,在云端质量监管平台上,只需抓取设备运行的几个参数,便能迅速发现漏洞、开展攻关。“工作内容更丰富了,技术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进一步拓展。”

得益于本科的学习和持续的积累,李杰很快就适应了这座“智能”工厂。而在理想汽车北京智能制造基地负责人王垒看来,李杰也代表了公司最需要的一类人才。“我们的产品和产线都在持续更新迭代,这就要求技术人员除了具备日常的生产作业技能外,还要掌握智能化、数字化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现场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紫领人才日益受到重视,是因为本轮科技革命改造了传统的生产场景,从而对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王天宇向记者表示,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支撑,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在企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要向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转型。而紫领人才,就是转型的排头兵。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李育辉表示,紫领人才是工作内容革新的承接者、AI赋能中的优势群体、自动化与数智化浪潮下的进化者,通常具备四个典型特征:以生产一线为主要工作场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具有广阔的职业成长空间,并拥有相对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在车间一线当创新“尖兵”

“从工作内容角度而言,不同于进工厂等于拧螺丝的刻板印象,作为‘紫领人才’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员最重要的工作为学习技术,兼顾生产与研发。同时,技术员也是连接一线生产经验与先进技术知识的纽带,在企业技术创新与升级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李育辉说。

去年,李杰在工作中发现,车间的APC自动积放输送设备故障率很高,经常导致生产中断。探查后得知,原来是设备运转过程中,尼龙导向条很容易被卷进链轮。经过一番摸索,李杰“捣鼓”出一个机械的阻挡机构,在链轮的端头增加阻挡罩,将其与导向条隔开。“这个零件解决了车间39条APC设备的停机问题,为公司减少了损失,已经成功申请专利。”

在位于河南洛阳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化设备也贯穿着生产的各个环节。“不到3分钟,就有1台东方红拖拉机从这里下线。”装配车间班组长高斌感慨道,进入公司21年来,从最初的“地摊作业”到如今全自动的半轴总成装配线、后盖总成装配线,随着公司走向“智造”,自己也从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变成了熟练操作智能设备的“数字工匠”。

数字化改造降低了劳动强度,高斌开始有精力琢磨一些技术难题。作为车间“劳模工作室”的一员,高斌和团队正在研究如何提升拨叉装配的质量和效率。“拨叉是拖拉机变速箱里用于换挡的重要零部件,装配品质的好坏直接反映在拖拉机的性能上,很有研究的价值和空间。”2023年,由于在生产和技术创新中的出色表现,高斌被公司评为“年度劳模”。

对于紫领人才,很多企业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王垒告诉记者,理想汽车为紫领人才打造了双通道发展路线,可以晋升为更高级别的技术人员,例如工程师、专家;也可以选择走上管理岗,成为工段长,经理等。谈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李杰觉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火如荼,自己更想继续在技术领域发光发热,在这股浪潮里做出一点成绩。

多方协力破解“供不应求”

《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紫领人才总需求约为2500万人,而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预计到2035年将超过3100万人,占制造业总劳动需求的近四分之一。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需求将从2022年的28%增长至2035年的57%。

记者发现,在各地近年来发布的急需紧缺职业目录中,不少职业与制造业相关,例如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电子专用设备装调工等,紫领人才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对于这一点,王垒也有所体会:“智能制造时代,机器取代了大量重复繁琐的人工劳动,看似就业规模下降,但是,能够‘驾驭’机器的高技能人才成了‘香饽饽’,各家企业抢着要。”他告诉记者,目前,理想汽车对整车测量、智能软件管控、车辆质量控制等领域的技术人才需求量很大,一直存在用工缺口。

那么,缺口该如何补上?王天宇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发挥企业作为人才需求方的主导作用,重视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让职业教育跟得上技术和产业的变革。另一方面,企业也有责任为传统的“蓝领”产业工人提供学习机会,增强他们对数智化生产线和新工具的适应能力。

据王垒介绍,为推动传统产业工人“紫领化”转型,理想汽车除了与供应商联合进行技能培训之外,还在一线开展师徒带教、技能比武、创新竞赛,鼓励普工在实践历练中成长为紫领人才。

“紫领人才的成长空间是当前年轻人热衷的新经济职业所不具备的,而相对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也有助于扭转‘进厂’的污名化效应。可以期待的是,未来将有更多大学生抓住机遇,凭借较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成为手脑并用的紫领精英,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王天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