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冠军到 “擦边” 网红,退役运动员的无奈转身?
更新时间:2025-01-24 14:38 浏览量:7
在网络的浪潮中,一则 “冠军退役后靠擦边赚钱” 的话题引发轩然大波。体操国家队前成员吴柳芳大量发布性感热舞视频,宛如投入舆论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在网友们的深挖之下,一个现象浮出水面:不少退役运动员都在网络上选择了类似的性感路线。例如斩获十多枚奖牌的击剑运动员秦雪,其作品大多围绕身材展示;被称作游泳女神的刘湘,也因诸多清凉泳装照,被网友归为 “擦边” 之列。
01对于他们发布的作品,网络上观点两极分化。一部分网友言辞激烈,指责体育事业本应神圣,运动员在赛场上承载国家荣誉,生活中也应保持正面形象,不应利用运动员身份做有违正能量的事。不少体育界人士也站在这一阵营。然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运动员将青春热血都奉献给了赛场,退役后理应拥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要不触碰法律红线,用擅长的方式赚钱无可厚非。吴柳芳深陷争议后,非但没有掉粉,反而几天内涨粉600万,这一数据侧面反映出支持者的庞大数量。
在这场争论背后,隐藏着成千上万退役运动员的真实生活状态。体育总局数据显示,我国现有5万名专业运动员,这个数字颇为庞大。由于竞技体育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竞技状态要求极高,加之运动员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衰老,伤病不断积累,状态逐渐下滑,每年约有10%的运动员因失去竞争力而退役,更新速度之快超乎想象。这意味着每年都有数千名运动员不得不告别熟悉的赛场,重新寻找人生方向,融入社会。这些退役运动员中,既有闪耀世界的冠军明星,也有成绩并不突出的普通选手。
学者对155名奥运冠军的统计数据显示,超六成奥运冠军退役后进入体制内工作,生活相对安稳。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退役后,踏入共青团任职,之后又前往人民日报社;跳水冠军熊倪,先是担任湖南体育职业学院院长,而后成为湖南体育局干部。另有16%的退役奥运冠军投身企业,大多进入体育相关的俱乐部、公司,或者选择自主创业。体操王子李宁便是其中典型代表,他创立的同名运动品牌家喻户晓,如今已发展成庞大商业帝国。还有约22.6%的退役奥运冠军,选择读书深造、跨界进军娱乐圈,或是前往国外担任教练、教师。众多奥运冠军深造时青睐北京体育大学,这所体育总局主管的211院校,开设了丰富的体育相关学科。此外,也有不少人进入人民大学、上海交大、北大清华等名校。
李宁
02不难看出,奥运冠军们在退役后似乎更容易找到发展方向。毕竟奥运会带来的关注度极高,卓越的运动员还能收获来自国家及社会各界的丰厚奖励。根据我国规定,获得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或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的运动员,可免试保送进入高等院校。奥运冠军凭借其极高的含金量,进入名校深造并非难事。国家会给予奥运冠军几十万元奖金,各级地方政府同样出手阔绰,奖金从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这笔钱为他们创业或开展其他事业提供了启动资金。此外,各大媒体、企业纷纷抛出橄榄枝,代言邀约、综艺邀请纷至沓来,若能把握这些机会,未来一片光明。
然而,机遇虽在,能否成功转型还取决于个人选择与运气。体育项目有热门与冷门之分,热门项目中又有全民参与项目和观赏性较强但参与度较低的项目。以乒乓球和举重为例,同样是为国争光的热门项目,日常生活中,乒乓球爱好者众多,约有8300万人,乒乓球冠军退役后,投身开办乒乓球学校,会有大量孩子慕名而来;而举重项目,除了专业体校,大众参与度极低,若举重冠军退役后开办培训机构,大概率会面临经营困境。这并非他们不够努力,而是运气与项目特性使然。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情况大多针对奥运冠军。奥运会四年一届,中国队每次虽能斩获几十枚金牌,但每年退役的数千名运动员中,绝大多数成绩并不出众。他们没有耀眼的荣誉加持,自然难以获得丰厚奖励与高度关注,职业选择也更为有限。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无论运动员成绩如何,退役后都会由国家分配工作岗位。但随着时代发展和运动员数量的增加,这种大包大揽的模式逐渐成为历史,如今主要以自主择业为主,国家给予一定帮扶。帮扶政策包括现金补助和职业培训。现金补助由基础安置费、孕龄补偿费和成绩奖励费三部分组成。基础安置费由各地依据上年度平均工资自行确定;孕龄补偿费按运动员月津贴计算,每在赛场拼搏一年,退役时多发4个月经贴;成绩奖励费则根据奥运、亚运、全运等赛事,由各省市制定不同标准。例如,2015 - 2019年,陕西省 202 名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共获补助3955万元,人均19万元;2005 - 2020年,福建省1446名自主择业运动员获补助2.26亿元,人均15.6万元。
职业培训方面,国家提供的转型培训方向广泛,涵盖运动教练、体育教师、体能师、电商、心理学、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但现实情况是,运动员长期专注体育训练,无暇学习文化知识,即便参加培训班,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与同龄人相当的文化水平。加之长期高强度训练,身体或多或少都带有伤病,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他们找工作的难度。
正因如此,并非所有退役运动员都能过上体面生活,部分人甚至处境艰难。多次荣获全国冠军的举重女将邹春兰,退役后只能靠帮人搓澡维持生计;16岁就夺得世青赛冠军的体操运动员张尚武,退役后误入歧途,因盗窃入狱,出狱后流落街头卖艺乞讨。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吴柳芳,日子同样过得平淡。她退役后因获奖被保送到北京体育大学,可毕业后求职之路布满荆棘,不是遭遇无良老板拖欠工资,就是做临时工老师,每月仅3000多元收入,多年都难以获得编制。网友还扒出,在一场地方性比赛中,身为体操冠军的吴柳芳竟在现场端盘子。
退役运动员邹春兰
面对现实生活的沉重压力,以及巨大的心理落差,像吴柳芳这样的退役运动员选择成为网络博主,试图借助互联网改变命运,也在情理之中。至于他们在网络上选择何种路线吸引流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归根结底,自主择业、融入社会,意味着运动员逐渐回归普通人的生活。我们不应再给这些普通人强加过多光环与滤镜,应以平常心看待他们的选择,喜欢就关注,不喜欢也无需苛责。#退役运动员##又一女退役运动员转型网红被指擦边##体育##转型#
文本来源@赛雷三分钟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