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到远方,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更新时间:2025-01-26 08:51 浏览量:8
杨元辰,2010年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就读英语专业,2016级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现就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当时只道是寻常
作为外国语学校的保送生,为什么选择了清华?还选择了文科?清华有文科吗?至少在那些年,这是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有些天真,但我当初选择清华的理由其实很简单——我想参加清华的百年校庆。保送生考试前,清华的学长学姐们曾经回到郑州外国语,参加我之后参加过许多次的“情系母校”活动。当讲到清华,讲到园子里的生活,讲到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方阵“八天七夜”那场特殊的集体活动,他们言语中的激动让我至今难忘,也就是当时让我产生了那个朴素而又坚定的想法。
后来的2010级,没有八天七夜的惊心动魄,却有团体操,有校长峰会,有新清华学堂,有百年校庆联欢晚会,有足够多属于我们这一届的共同记忆。我还有幸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高高的台阶,壮阔的《江山如此多娇》,满天星斗的万人大礼堂,还有那枚耀眼夺目的紫色校徽,这一切对于一名大一新生来讲是何等的震撼,那是我上清华之前不敢做的梦。
杨元辰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
百年校庆期间落成开放的校史馆,是我在园子里最喜欢的地方。清晰地记得校史馆中长长的一排由杰出校友照片组成的长廊。何其有幸,我们和他们曾在不同的时空踏过同一方土地,听过同一首校歌,走过同一片荷塘,虽然相隔近百年,但其精神和风骨却令人心驰神往。如此之近的榜样既是不可企及的高度,也是自我奋斗的力量源泉,让我们努力寻找自己的轨迹,从清华奔向远方。
众里寻他千百度
我一直梦想去国际组织工作,希望能够在那里做对中国和世界经济有价值的研究。
然而,这是一条很少有人走过的路。我最想去的机构——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当时每年仅招1~2名中国人,并且是清一色的欧美高校培养的博士。
IMF的选拔主要考察候选人是否具有成为一名经济学家的潜力,既要能够对成员国的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又要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靠的政策建议。这就要求候选人不仅需要像所有博士那样在各自领域的学术前沿有所突破,完成原创性的研究,同时需要具有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思考研究背后的政策意义。在最重要的面试环节,我被问到的问题涉及发达国家负利率、石油出口国的汇率选择等诸多时事热点,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面试官希望听到的是候选人自己对经济的见解和对世界的认识。
当与来自世界顶级高校的经济学、金融学毕业生竞争,我丝毫没有感到技不如人,反倒是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结合,让我在数千名申请IMF经济学家岗位的经济学、金融学博士中脱颖而出,成为多年来金融类国际组织极少数从中国大陆院校直接招募的博士毕业生。是清华给了我底气,去参与国际竞争,去走向更大的舞台,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杨元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工作照
绝知此事要躬行
其实,求职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到国际组织工作是我很早以来的想法,可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仅仅停留在想法而已,真正的转折点发生于一次在学院有幸聆听了朱民老师的演讲后。
作为在国际性机构中任职级别最高的中国人之一,朱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作为金融外交家的职业生涯。提问环节中我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去国际组织就职的强烈意愿,他听后鼓励道:“有想法很好,关键是去做。”短短的回答却点醒了我,没有付诸实践的想法不过空谈而已。当天回来,我就详细翻阅了IMF的人才需求,开始了为此一步步的努力。
尤记得在五道口金融学院读博士三年级时,身边的同学纷纷在筹划工作实习甚至提前毕业。在朋辈压力下,我向导师田轩表达了自己希望尽快毕业的想法,田老师听后给我讲了他自己求学的故事:从北大毕业后,他首先在美国读完经济学硕士才开始攻读金融学博士。“我们在盖的是一幢参天大楼。”田老师说道,“参天大楼需要扎实的地基,不在于一朝一夕。”可以说,我能够在漫长的求学和求职过程中始终充满信心,离不开所遇到的良师和他们坚定的支持。
与“星火班”同学毕业合影
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清华的本科四年,我曾经出国交换、实习;我曾经参与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主旨发言;我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世界和平论坛,接待来访的各国国家元首。也许在那时,就为我如今的工作埋下了种子。
时至今日,我已经去过世界上超过50个国家。还记得第一次出国交换,到了国外就丢了行李,这对当时的我而言简直是世界末日。如今的我,由于工作原因,每年都会有两三个月在外国出差,什么样动乱的国家都经历了——有今天还在项目谈判明天就军事政变的,有临出发前两周瘟疫爆发的——也就渐渐培养出了“临危不惧”的气质。
2013年做交换生时,寄宿家庭问我的、让我迄今难忘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有没有麦当劳?那时,距离1987年第一个快餐店登陆中国已经有26个年头。
而当我2018年作为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再一次出国,哈佛导师问我的问题变成了:中国正在发生什么?为什么经济可以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增长了这么多年?
之后,当我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从一个更加国际化的视角研究中国,我国的一举一动,一个政策的出台,乃至一条数据的发布都会吸引全球经济学家、投资人和政策制定者们的目光,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冲击。我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年庆祝活动期间,杨元辰与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合影
欲买桂花同载酒
距离本科毕业一晃已经十年。还记得本科刚毕业的前两年,虽然保研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之隔的五道口金融学院,但由于我当了辅导员,还能经常回园子里逛逛,吃吃紫荆桃李熟悉的饭菜,仿佛那里的一切还属于自己。
与英01同学毕业合影,右2为作者杨元辰
博士快毕业的两年,我卸任了辅导员,加之忙论文忙找工作,已经没有了必须回园子的理由。直到一天,我偶然坐在六教的教室里,看着不知道几零后的学生满脸稚嫩的目光,突然发现那里已经渐渐不属于自己了。
再后来,毕业后工作繁忙,加上放假时间对不上,很多次特别想回去但也都最终没能成行,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过了那个可以随心所欲的年龄。二十岁的青春是美好的,三十岁的我们也不差。岁月是带走了我们的青涩、冲动和朝气,但也带来了淡定、从容和阅历。
现在的我,相信已经有足够的经历去回答最初的问题——为什么选择了清华,选择了清华文科:是清华用其特有的理工氛围和人文精神教会我,去做严谨而有温度的研究,去做谦逊而有态度的学者,心有情怀而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