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下舞龙到“神猴”同框,春节民俗,国外“玩”出新花样
更新时间:2025-01-27 02:10 浏览量:8
【环球时报驻泰国、柬埔寨特约记者 姚欣可 赵雨 环球时报记者 冀昱樵 刘明】编者的话:泰国水族馆的“水下舞龙”、中老铁路上的“车厢春晚”、NBA赛场里的中国大鼓……在首个“非遗版”春节到来之际,世界多地将春节民俗“玩”出了新花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春节习俗在海外的不断推陈出新,是春节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有力体现。“这既是全球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自信提升的重要助力。”
从水下舞龙到“神猴”同框
新春将至,在华人众多的东南亚,“新”年味也越来越浓。位于泰国曼谷的暹罗海洋世界近日开启迎新年活动,4名潜水员在鲨鱼和其他鱼类的包围下表演“水下舞龙”,还与水箱外的舞狮表演互动。游客们被这场创新的表演吸引,纷纷驻足拍照。有游客感叹道:“我去过很多水族馆,但没有一个有这样的文化活动,水下舞龙非常有创意。”一名潜水员表示:“今年用于表演的龙与往年相比更长更大,为了让这次表演更加精彩,我们做了更多改进。”不只是泰国,新加坡圣淘沙海洋馆和印尼雅加达安科尔海洋世界同样开启了水下舞狮舞龙表演,迎接春节的到来。
泰国水族馆里上演“水下舞龙”。(视觉中国)
除了在传统舞龙舞狮表演上的创新,蛇年也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白蛇传》。1月17日,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推出“春花盛开之白蛇传”主题花展,成为当地春节期间的文化亮点。此次花展由中新两国的设计师、花卉师、园艺师合作完成,采用了植物雕塑、插花花艺和中国传统古建筑相融合的工艺和技术,共用了超过3.1万株花草将《白蛇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情节“西湖借伞”“断桥相会”“盗仙草”和“佛塔寻夫”表现出来。其中,4.5米高的白娘子半身立体花坛及其长达26米的蛇身格外吸引眼球。
同时,正在举办“塔游记1915:从上海到旧金山”中国木雕古塔展的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也将展出与《白蛇传》有关的两座木制模型宝塔——慈寿塔和雷峰塔,供游客欣赏。
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市,鸡场街今年特别布置了甲骨文字体及甲骨文形态的十二生肖装饰,成为今年的新春亮点。同时,作为马来西亚“欢乐春节”活动的亮灯地标之一,又见马六甲大剧院推出了3D立体新春光影秀,运用先进的声光投影技术和创意影像,将北京中轴线的璀璨魅力以及北京非遗、国粹等传统文化与马来西亚地标性建筑和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呈现一场视听盛宴。此外,剧院还举办“VR妈祖沉浸式体验”等一系列活动,邀请民众共庆春节。
春节同样是柬埔寨人极为看重的节日,随着春节文化与柬埔寨当地文化不断融合,今年柬埔寨的“年味”很特别。柬埔寨库伦山地区近日举行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活动。活动现场,扮演柬埔寨传说神猴“哈努曼”的演员与代表中国神话经典形象的孙悟空惊喜同框,来了一场“梦幻联动”,二者的合影留念更是吸睛无数。柬埔寨当地华人柬言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此次两国神猴跨越文化的友好相遇,无疑成为中柬两国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有力见证了两国之间的深厚情谊。”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19世纪中叶,华人开始陆续奔赴海外,并在当地顽强地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春节习俗就这样漂洋过海,在当地生根发芽。随着海外华人越来越多,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春节民俗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有了新发展。“春节源自历法,无论在东方或西方,观测对象都是天,只不过大家因为民族、语言、风俗的不同,而产生了文化上的差异,其实文化的源头都是同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毛传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柬埔寨神猴相遇和泰国水下舞龙等活动是亚洲一些以中国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圈的扩展,也是春节文化和当地文化进行交融后演变出来的产物。“如果能够从文化角度上溯源,再加上科技发展特别是AI的应用,未来将会产生更多庆祝春节的新形式。”
中老铁路上的跨国“春晚”
欢快的旋律在D87次列车上回荡。“飞驰的友谊列车,承载着幸福的希望,装满我们的期盼……”这趟中老铁路列车在1月14日春运首日被装点成一座“移动的春晚舞台”,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乘客带来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和跨国文化体验。
这场特别的春晚汇集了超过50个精彩节目,包括歌舞、魔术、杂技等表演,内容丰富多彩。《铁路畅联中老情》《老挝之声》《走进中老铁路沿线世界遗产》《丢包情歌》等节目轮番上演,持续4个多小时的演出让车厢内掌声与笑声此起彼伏。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人代表的后代岩克姆、德国旅行博主罗伯特、老挝留学生王伟等嘉宾也在现场分享了他们与中老铁路的故事,用真实生动的经历为观众讲述这条铁路所承载的文化和情感。
为了契合列车的行进节奏,演出内容被划分为多个特色篇章,例如“玉溪篇”和“西双版纳篇”。随着列车驶入中老铁路沿线的各座城市,当地艺术家轮番登场,为乘客呈现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这些节目不仅展示了云南和老挝的风土人情,也让乘客在车厢内便能感受到沿途城市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
D87次国际旅客列车的列车长陈盈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次跨国列车上的春晚为国内外旅客的春运旅途增添了新的体验,也让春节文化通过中老铁路走出国门,连接更广阔的世界。
列车上的春晚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来自老挝的导游苏力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在列车上欣赏乐器演奏、魔术表演等节目,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体验。中老铁路的旅程如今变得越来越精彩了。”
同样感受到惊喜的还有来自澳大利亚的安娜和她的德国朋友。他们相约乘中老铁路前往老挝万象。这是他们第一次去老挝,而列车上的春晚让他们的旅程更加特别。“我们在列车上品尝了云南特有的普洱茶和咖啡,看到车窗上的窗花装饰,非常有年味。”安娜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来自泰国的旅客陈慕筠也表示,这次旅途让她充满了感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老铁路上的跨国春晚,一路上我拍了很多视频,准备剪辑成短片分享给泰国的朋友们,让他们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这是中老铁路自开通以来首次举办跨国春晚,也是“一江情·一家亲”新春文化走进老挝、泰国系列活动的首站。这场文化盛宴在老挝和泰国持续至1月18日。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东南亚地区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像跨国列车春晚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方式,不仅加深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友谊,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国大鼓惊艳NBA
随着蛇年春节日益临近,美国俄勒冈州的华人社区正沉浸在一片热闹的节日气氛中。作为庆祝第一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版”春节的活动之一,今年的联欢晚会备受期待,其中一场特别的表演更是引人注目——由“木兰鼓队”带来的中国大鼓演出。
这支队伍以中国古代传奇女英雄花木兰命名,由40多名在地华人女性组成。2024年底木兰鼓队在NBA赛场上的惊艳亮相使得他们在美国俄勒冈州、华盛顿州等地名气再涨,鼓声响起之处,尽显东方韵味。
“当我们起初穿着马面裙,推着大鼓走上NBA球场时,起初很多观众没有注意到我们。”木兰鼓队的创始人之一董文珠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种平淡的气氛随着第一个鼓点的落下被瞬间打破。鼓声低沉厚重,第一声便如雷鸣般在整个场馆回响。
随之而来的节奏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动作与恢弘的鼓点迅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观众纷纷抬头看向我们,眼神中充满了惊讶和好奇。我仍然清晰记得那一刻,当最后一个鼓点落下,场馆内响起的经久不息的掌声让我热血沸腾。”董文珠说道,“场上的主持人连连表达惊叹,甚至在表演后特意询问我们是否会再次登台。”
这一幕发生在波特兰开拓者队对阵达拉斯小牛队的比赛开始前。和以往的啦啦队开场不同,这次是铿锵有力的中国传统鼓乐伴随着民族舞、武术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点燃了观众的热情。木兰鼓队表演了《权御天下》《象王行》和《喜洋洋》三首曲目。
董文珠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木兰鼓队用来演出的这些鼓是在全国最大的手工制鼓基地——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一个传统制鼓的村落订制的。“这些鼓承载了中国古老的文化记忆,从庙会到庆典,从战场到仪式,它们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如今,这些鼓在木兰鼓队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桥梁。
自2022年成立以来,木兰鼓队平均每周排练一次,风雨无阻。木兰鼓队年龄最大的队员60多岁,但每名成员几乎没有缺席排练。每场排练除了找当地华人老师指导,鼓队还会联系国内一些打击乐专家,进行线上指导。
在即将到来的蛇年,木兰鼓队的大鼓将继续敲响,带着中华文化的力量与骄傲,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是一次情感的连接,是一次跨越国界的对话。”董文珠表示,希望木兰鼓队能够走得更远,去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听见中国大鼓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