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心诚:在多年以后,他回归北大光华
更新时间:2024-10-18 18:38 浏览量:91
十三年前,仇心诚第一次来到北大光华
那时的他还是懵懂求知的学子
对经济学产生研究兴趣
在唱作人和经济学者中
选定了自己的方向
十三年后,他从宾夕法尼亚大学
回到了北大光华
担任应用经济学系助理教授
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
对于研究
他说要建立好的学术“品味”
要对学术有真诚的兴趣
寄语光华学子
要将个人生涯融入国家发展
从光华踏上学术之路
本科和硕士,仇心诚均就读于北大光华。六年时间,北大与光华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体验和舞台,伴随着自己的成长,仇心诚越来越坚定的选择进行宏观经济学的学术研究。
仇心诚的高考成绩,是当年江苏省的第三名,盐城市的状元。
“中学时其实对各个专业学什么、将来做什么,缺乏了解。不过北大的底蕴一直对我有着无穷的魅力。当时颜色老师在我们那里做招生工作,给我介绍了很多专业,帮我减少了信息壁垒。现在回头看,我认为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仇心诚说。
仇心诚表示,在光华,能够接触的机会很多,包括研究机会、工作机会和创业机会,能更好的做自己,找出真正喜欢的那条路。
在北大光华期间,仇心诚建立起了对经济学的兴趣,并进行了研究的初步探索。也正是由于对宏观经济学的浓厚兴趣,从北大光华毕业以后,仇心诚赴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博,继续进行学术研究。
仇心诚的学术之路,在博士时期开始结出硕果。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国际顶尖期刊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和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Macroeconomics,并有两项研究收到了经济学五大顶刊之一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的修订邀请。此外,他还连续两次获得中国宏观经济国际年会的最佳青年学者论文奖,获得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的学术新星奖、邹至庄最佳论文奖,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最佳博士论文奖、院长学者荣誉等。
回想起光华时光,仇心诚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当时的导师陈玉宇教授。
仇心诚回忆,“陈老师当时给我们上《劳动经济学》这门课,这是一门本科生的课,但是陈老师却上出了博士生课程的感觉,研讨课的风格。他要求我们每周研读一两篇经典的学术论文,并写一个假想的referee report,提出自己的总结和批评。课后他也经常花时间跟我们谈研究,从这些谈话里我会逐渐看到他在思考什么、如何思考这些重要问题。”
在仇心诚看来,这些无形中给了自己很大的影响和启发,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培养和建立起了很好的“品味”。
“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其实对于做任何有创造性工作的人来讲,一个好的品味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要在生涯的早期就建立起好的品味,那将来才有可能做出同样好的作品。”仇心诚说。
对学术研究要有真诚兴趣
如今,仇心诚时常被宏观经济学的重要问题所吸引:为什么会出现增长,经济如何波动,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怎样的政策奏效……怀着对这些问题的好奇与兴趣,他在宏观经济学的世界中不断探索。
“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对于研究问题有真诚的兴趣。你所做的研究,少则陪伴你读博生涯五六年,多则一生。学术路上,正反馈非常漫长,能驱动你持续前进的只有对于研究本身的热情、想要探索答案的冲动。一旦你对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真诚的兴趣,那你会很享受这个过程。”仇心诚说。
对此,仇心诚自己的经历也给予了印证。在北大光华读书期间,仇心诚在学习之余自学了乐理、和声、编曲等,并宅在宿舍进行音乐的创作和录制。凭借对音乐的满腔热情,他在宿舍用最俭朴的设备,将自己创作和演唱的歌曲组成了专辑,其中《在多年以后》是最广为传唱的一首。
仇心诚曾认真地思考过,作为专业的经济学研究与作为爱好的音乐创作,这两条路该往哪儿走。最后,他选择了经济学研究,并将其作为了一生的理想和爱好,而不仅仅是工作。
在仇心诚看来,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类似的抉择,都割舍不下。不论选择哪条路都没有关系,也都会偶尔想起那条未走过的路,但一定要在选择的这条路上专注而坚定地走下去。
“如果你真的喜欢做研究,那就没有什么能拦住你。你真的感兴趣,就会去敢于思考大问题,而不是轻易地满足于对细节的缝缝补补、沉迷于做一些‘短平快’的东西。”仇心诚说。
将个人生涯融入国家发展
多年以后,仇心诚重新回到了光华。从学生到老师,从追随者到领路人,身份的转变诠释了全新的使命,在光华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和热情。
仇心诚的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方向聚焦在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企业动态。新学期开始,他将教授本科生《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并为博士生教授《高级宏观经济学专题》,他希望教会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思考。
“我希望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时刻保持主动思考的习惯,时不时跳出学生这个身份,把自己当成老师来审视,问自己应该教什么,如何学,主动参与到对自己的教育中。”仇心诚说。
对于北大光华的青年学子,仇心诚认为,要将个人的求学生涯,与国家乃至人类的发展格局结合起来。学生要带着这样更大的问题,来伴随自己的成长。这与北大的文化底蕴有关系,它会让我们用更大的这个视角去思考国家和人类的命运。
在仇心诚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而他的研究,也正好关于宏观经济领域的一些重大课题。
历经近四十年的风雨洗礼,光华管理学院凝聚出了以厉以宁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光华人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深度、开放的胸怀、以及对家国的深情大义。这些理念构成了光华精神的底色,激励着每一位光华人不断前行。
“你们肩上的责任比想象的要大。当这一代学生步入社会成为栋梁时,中国或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所以光华学子要去思考,可以为这个美好的世界贡献什么样的思想和行动。”仇心诚说。
仇心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助理教授,本科、硕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5年获得经济学学士、理学双学士;2017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2023年5月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包括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企业组织、公共财政等。研究成果发表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国际顶尖期刊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和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Macroeconomics,并有两项研究收到了经济学五大顶刊之一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的修订邀请。连续两次获得中国宏观经济国际年会的最佳青年学者论文奖,获得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的学术新星奖、邹至庄最佳论文奖,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最佳博士论文奖、院长学者荣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