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水上芭蕾”渐成“爱好特长”
更新时间:2024-09-13 08:00 浏览量:110
张莫苒与何沄菀在训练中。 本报记者 赵晓松摄
本报记者 赵晓松
巴黎奥运会上,中国花游队夺得历史首枚奥运会金牌。这项将游泳、体操、舞蹈、音乐等众多元素完美融合的运动,就此引发众多关注。
在“双奥之城”北京,除了为中国花游队贡献几代中坚力量的木樨园体校,还有几家开设花游教学的社会俱乐部,让热爱这项小众运动的青少年,能在泳池中享受“水上芭蕾”的独特魅力。
“最初的好感”激励苦练
一个工作日傍晚,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比赛大厅泳池中央,20多名少年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游泳训练。与此同时,在拆掉分道栏的泳池边缘,3名小姑娘随着音乐在水中翻腾起舞。
“我看了东京奥运会花游比赛,觉得姐姐们在水里特别漂亮,然后就和父母说要练!”还不满10岁的张莫苒已经练了3年花游,浮出水面的她对记者说,自己的花游之路开始得并不轻松,“6岁时去海边玩儿,脚踩到海水我就会哭,花了好长时间才战胜对水的恐惧,把游泳练好,然后才是做动作。”
张莫苒的搭档何沄菀4年前在母亲引导下开始练习花游。“妈妈觉得这项运动很美、能全面发展。我就是觉得挺有意思,能在水里倒立、‘飞’起来,多刺激!”何沄菀说,这份“最初的好感”一直激励着自己认真训练。
如今,两名“小孩姐”已经连续两年随北京伽纳花样游泳俱乐部队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冠军。俱乐部创始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随中国花游队夺得团体铜牌的顾贝贝说,学习花样游泳不仅能让孩子们掌握游泳技能,还能让她们更好地塑形,培养艺术审美和团队意识。
在“水立方”延续梦想
顾贝贝介绍,目前北京提供花游教学的俱乐部不超过10家,“花游培养周期很长,五六岁的孩子从零学起,至少需要一到两年才能展现出这项运动的美感,而且过程充满艰辛与挑战。”她表示,当下更多家长希望孩子练习能很快见到效果的项目,但花游不是这样的项目。此外,作为打分项目,花游不像游泳、跑步等计时项目能看到明显进步,也不像球类等对抗项目那样容易分出高下。这样的门槛让不少家长望而却步。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让孩子们坚持练习。张莫苒和何沄菀都告诉记者,花游将是相伴一生的爱好。张莫苒以中国花游队“尖子”常昊为目标,期待成为职业运动员。何沄菀的偶像是谷爱凌,“我想像她一样精通一项运动,然后学习也特别好,上名校!”
退役后,顾贝贝曾担任中国花游青年队教练。2011年,她投身花游青少年培训,并把场地选在“水立方”。她说:“北京奥运会我随队在这里拿到了中国花游历史第一枚奖牌,希望继续在这里为中国花游做贡献。”
从只有8个人、与其他人一起挤在泳道里练习的第一期培训班,到如今拥有80余名学员、在比赛大厅有了“一亩三分地”,“80后”北京姑娘顾贝贝感受到了池中水温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给孩子选择一个小众运动作为爱好。”顾贝贝说,俱乐部一节课的价格在300元左右,一般对于成绩没有太高追求的孩子,一周一次课即可,像张莫苒与何沄菀这样追求成绩的孩子,一周则要至少练习10课时。
很酷很“出片”的爱好
巴黎奥运会上,顾贝贝当年的队友张晓欢作为主教练带领中国花游队夺得首枚奥运金牌,这让更多人来到顾贝贝的俱乐部咨询、试课。“除了金牌效应,我们更多靠的是口口相传,今年全国比赛,我们俱乐部拿到5枚金牌,不少家长和孩子是被这个成绩打动的。”顾贝贝说。
社交媒体也是重要的推广平台。俱乐部教练夏顺顺和同事经常会分享孩子们训练、比赛的照片和视频,不少家长点赞的同时,也通过私信咨询并为孩子预约体验课。今夏,俱乐部还首次开设成人班。“有8人参加,她们希望通过花游塑形,认为这是一项很酷、很‘出片’的爱好。”夏顺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