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上春晚,老外评论区沦陷了!中国从此多了个民族:机器人族
更新时间:2025-01-29 17:30 浏览量:6
2025年央视春晚上,一群穿着东北花袄、手持红手绢的双足机器人,与人类舞者共同演绎了一场魔性十足的《秧BOT》表演。
机器人不仅能精准完成扭腰、踢腿等传统秧歌动作,还秀出了“空中转手绢”的高难度技巧,瞬间引爆国内外社交媒体。
这场“科技+民俗”的混搭演出,被网友戏称为“中国第57个民族——机器人族诞生记”。
这16个来自宇树科技的H1双足机器人,绝非“花瓶选手”。它们需要完成130多个舞蹈动作,关节活动幅度极大,甚至在单脚着地时仍能保持平衡——要知道,双足机器人曾被业界调侃为“走两步就摔的钢铁婴儿”。
工程师透露,团队通过AI动作捕捉技术,将人类舞者动作逐帧转化为代码,再让机器人进行“肌肉记忆”式学习,连手绢旋转的力度和角度都经过精密计算。
最让观众惊呼的,是机器人“变魔术”般的转手绢绝活。原来工程师给机器人设计了隐藏机关:开场时用黑色袖套遮住特制手绢,表演中突然甩出高速旋转的绢花,视觉效果堪比人类高手。
这种“技术彩蛋”的设计,正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机器也能有灵性”。
事实上,这群机器人已是春晚常客。从2023年的四足机器牛“犇犇”拉车,到去年机器狗在泰山当“智能挑夫”,再到如今的人形机器人跳舞,宇树科技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动物仿生”到“人类复刻”的技术飞跃。
这次表演更首次实现全AI驱动的自动队形变换,连总导演张艺谋都感叹“超出了预期效果”。
当机器人扭着标志性的十字步时,弹幕区早已被“这比我奶奶扭得还标准”“建议推广到广场舞”等调侃刷屏。海外网友的关注点更清奇:有人认真讨论“机器人是否需要拜师学艺”,还有人称“终于理解为什么TikTok会被封杀了”——毕竟这种文化输出确实“过于硬核”。
不过台下的舞蹈演员们心情可能更复杂。尽管导演组强调“人机共舞”的核心是协作,但当看到机器人轻松完成自己苦练数月的旋转动作时,有年轻舞者私下坦言:“它们不会累也不会出错,我们得把情感表达练到机器模仿不了才行。”这种危机感,恰似当年纺织工人面对自动织布机时的历史重演。
一边是“中国科技碾压全球”的狂热欢呼,另一边是“机器人取代人类”的焦虑蔓延,这场表演或许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当双足机器人突破平衡难题,当AI学会感知节拍,那些曾被视为人类专属的文化领域,正在被代码重新定义。
但换个角度看,能让两千年的秧歌登上热搜,谁说这不是传统艺术最赛博的复兴方式?
如果明年春晚机器人开始说相声,您是要鼓掌还是换台?毕竟,岳云鹏的“五环之歌”可没申请技术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