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下一个AI舞台,是煤矿?

更新时间:2025-01-30 17:41  浏览量:5

提起煤矿,或许在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劳动力密集、安全风险高的传统行业形象,与高科技似乎毫无关联。但如今,以煤矿为代表的矿山行业已成为各方科技大佬关注的焦点,更是人工智能尤其是 AI 大模型得以应用的重要场景。

那么,为何科技巨头纷纷进军矿山领域?煤矿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又将如何擦出火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

01

人工智能在当下已广为人知,从语音、图像、文字识别到下棋、玩游戏等领域,它展现出强大的能力,能够将特定任务做到极致。

这得益于针对具体应用进行大量数据训练后生成的神经网络,运用到实际场景中便能高效完成任务。

如今,新一代人工智能正朝着通用化方向发展,大模型成为行业的热门风口。

大模型的显著特点在于其网络中包含的参数数量极为庞大,例如大模型的开山之作 GPT - 3,参数量高达1750亿,相较传统模型高出近1000倍。可以将模型大小类比为脑容量,脑容量越大,所能处理的信息与任务也就越多。

自2020年 OpenAI 推出 NLP 大模型 GPT - 3 后,AI 大模型成功破圈,谷歌、微软、英伟达、华为、百度、阿里等众多科技巨头纷纷投身其中,抢占大模型领域的发展先机,角逐新一轮 AI 竞赛。

然而,尽管看似百花齐放,但实际情况是大模型虽然不断发展壮大,距离真正广泛应用仍存在不小差距。

这主要是因为前沿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一方面,研究机构和学者专注于模型的研发,却可能对真实应用场景的特点、行业壁垒等缺乏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大量行业工程师难以摆脱传统的定制化作坊式模型开发方式,无法有效将行业知识与 AI 技术有机融合。

因此,探索 AI 大模型的落地应用成为各大科技巨头发力的重点方向,推动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量子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也成为 AI 大模型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 AI 的发展,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世界多国纷纷加大对 AI 发展的规划布局,我国也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到 2025 年要实现人工智能理论的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推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规模的大幅增长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瞄准关键的工业民生应用至关重要,煤炭作为国家战略资源自然成为重点关注领域。

2021年以来,全球煤炭、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对我国能源及战略物资供应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2021年煤炭进口量同比增长 6.6%,达到3.23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的56%左右。

面对不断增加的进口依赖,一方面需增加国内矿山产能,另一方面要做好战略储备,而这两方面都离不开智能化的助力,如智能化探测开采以及煤炭资源储备的智能化管理。

早在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 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到 2035 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对于煤矿生产企业而言,智能化优势显著,主要体现在保障安全、绿色环保和提高效率三个方面。

通过采用智能化设备与方法,减少矿工在危险环境中的工作时间,实现少人或无人作业,降低事故发生率,甚至能提前预测和预警事故;利用自适应感知控制等智能化技术,实现精准开采,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有效采集瓦斯资源;引入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能够大幅提升采集工作效率,提高设备可靠性与故障维护的便利性。

02

面对智能采矿市场的巨大潜力,众多科技企业纷纷入局。

2021年全球智能采矿市场规模达到618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增长至166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17.91%。华为在2021年3月成立了煤矿军团,致力于将数字技术带入每一座矿山,其中大模型的应用是关键技术之一。

为此,华为联合相关机构举办矿山 AI 大模型大赛,旨在推进大模型在矿山领域的落地应用。

然而,大模型在煤矿领域的落地面临场景、人才和生态三大痛点。

矿山领域的应用场景丰富多样,除挖矿本身外,还包括挖矿前的勘探测绘规划、挖矿后的运输通风、安全保障以及经营管理等多个环节。华为煤矿军团通过深入调研,整理出包含16个大类、265个场景子项的场景地图。

在众多场景中,保障安全是重中之重,煤矿井下环境复杂危险,瓦斯爆炸、透水等事故频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检测甚至预测矿山事故意义重大

例如,在大模型大赛中,有参赛队伍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采集煤矿采空区图像,借助华为大模型自动检测裂缝,既降低人员风险,又提升检测精度和效率;还有队伍通过摄像头捕捉刮板状态,利用矿山大模型控制放煤口开关,提高煤炭回收率,减少人员在井下的工作时间。

人才也是智能矿山发展的关键因素。

智能矿山领域对既懂采矿又具备 AI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但这类人才稀缺。矿山 AI 大模型大赛为人才培养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吸引了389支队伍、1460人参赛,涵盖地矿专业高校及综合院校。

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矿山场景,进行算法实践,华为提出的 “众筹模式”,本质上就是通过平台化实现技术交流、人才培养与机遇共创。

此外,开放合作的生态对于煤矿智能化同样不可或缺。

煤炭行业涉及多达26种学科,全国煤矿的地质条件和自动化程度差异巨大,要实现学术研究成果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应用,离不开学术界与工业界的通力合作,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生产,而非仅停留在论文层面。

当古老的煤矿行业与先进的人工智能相遇,这不仅是科技对传统行业的革新,更是一场文明的轮回。

煤炭历经上亿年沉积,为人类带来火和电,开启现代文明;如今,人工智能作为最新科技代表应用于煤矿开采,在有意无意间续写着文明发展的篇章,这或许正是人类不断追求科技进步的意义所在。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煤矿行业必将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文本来源@老石谈芯 的视频内容

标签: 舞台 煤炭 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