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年味浓非遗展演显风采
更新时间:2025-01-31 08:00 浏览量:4
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文化活动,庙会一直是咱北京人传统的春节必备节目。热闹的庙会里可不止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还有丰富的体育元素。
围棋国手华学明与业余棋手切磋棋艺。
龙潭春节文化庙会上的传统摔跤表演。
地坛春节文化庙会花会大赏活动。
打擂贺新春 对弈庆蛇年
龙潭庙会自1984年开始举办,历经数十载,成为北京市春节期间标志性的大型群众年俗文化活动。一直以来,龙潭庙会都以体育互动为特色。记者随着人流来到中心岛舞台,这里搭建起了“年俗体育大擂台”。七天时间,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场表演。
在这座大擂台上,传统摔跤表演引人注目,跤手们身着跤衣,以力量与技巧展开较量,动作刚劲有力,展现了竞技风采。舞狮表演以锣鼓为伴,狮子腾挪跳跃,采青献瑞,既传递了吉祥寓意,又体现了团队协作的默契。中幡表演令人惊叹,表演者将数米高的幡杆抛接自如,展现了高超的平衡与力量技巧。一项项非遗技艺的传承,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年俗体育大擂台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体验。观众可以从中领略中华传统体育的独特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游客们除了欣赏热闹的武术擂台,还可以静下心来对弈下棋。位于公园南部的攀岩馆内举办着“棋逢对手·国手对弈比拼”的活动,多位围棋国手采用以一对十的多面打形式,与业余棋手切磋棋艺。
大年初一的上午,参与第一场活动的是华学明、王群、王元三位国手。华学明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参加这项活动了,印象中自己几乎年年春节都会来龙潭庙会与大家交流。前来参加活动的围棋爱好者呈现出“一老一小”的趋势,要么是未成年的少年,要么是头发花白的老棋友。比赛开始前,华学明先询问各位的段位,根据棋力的不同来进行让子。华学明对几位小朋友特别关注,因为他们与自己的孙子年龄相仿。“输了可别哭,新年第一天不能哭的呀。”华学明和孩子们开着玩笑。在对弈过程中,华学明不时与对方交流,还指点小棋手如何下子更合理。现场的气氛轻松活跃,大家有说有笑。输赢胜负并不重要,在春节期间能有机会和国手面对面交流,对于围棋爱好者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现场还安排了自由对弈场地,棋友们可以在这里自由进行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五子棋的比拼。下棋交好友,对弈庆新年,这样的过节方式很有意义。
今年龙潭庙会的体育活动的范围不仅仅是在公园之内,时间也不单单是春节假期。在春节之前,“2025龙潭庙会新春跑”线上赛就已经火热举行。这次活动设计新颖,主题紧紧围绕“2025”。一项活动是20.25公里跑,不限定地点,参与者在活动期间累计完成20.25公里跑步打卡,即告成功。另一活动是2025图形跑,地点和里程都不限定,参与者自由选择路线,以任何方式在地图上跑出数字“2025”的形状,就算完成挑战。凡是完成挑战的跑者,都可以获得电子证书和勋章,是一份独特的新春纪念品。
赶场看演出 展演亮绝活儿
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上午,第三十七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北京人钟爱的传统活动之一,今年的地坛庙会依然吸引了大量游客,其中丰富的体育元素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今年的地坛庙会里有两个板块都和体育息息相关,分别是河北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以及优秀民间花会大赏。
在公园北门的八区舞台,是每天三场的河北特色非遗展示展演。刚劲灵活的武术表演梅花拳、惊险刺激的《飞叉》表演、杂技表演《中幡》……尽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民族精神。
约9米高、19公斤重的中幡,在臧海明的手掌、头顶等位置上下飞舞、交替腾挪,但始终幡不离身、杆不落地。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幡面彩绸迎风招展,场面十分壮观,观众掌声与喝彩声不断。51岁的臧海明是东沽港中幡第八代传承人,这次他特意带着师兄弟、徒弟等12人来地坛庙会演出。其中,最小的沈宝聪只有13岁,个头一米四,但他已经掌握了不少动作和花活儿。队友紧密配合,用手掌、手背、肩膀、额头、下颚等部位分别完成举、顶、牙剑、脑剑、单山等动作,不断晃动、抛起、落下,扔得高、立得稳,格外精彩。
黄漕飞叉是一种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的传统武术技艺,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它由古代的三股钢叉演变而来,结合了武术和兵器的元素,具有丰富的招式和多样的表演形式。活动现场,技艺精湛的表演者动作如行云流水,给人以极强的艺术美感。
在靠近东门的门球场里,是优秀民间花会大赏活动,每天上下午各一场。河北沧州刘吉舞狮、山西太重锣鼓、延吉朝鲜象帽舞、辽宁盖州高跷、广东英歌舞和浙江嘉兴平湖伞舞六个活动轮次表演,让前来庙会的游客看得掌声连连。
“咚咚锵,咚咚锵……”激昂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高跷秧歌扭起来,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带三月。盖州高跷秧歌正是以这样的形式迎接春天的到来。只见表演者踩着近1米高的木跷,在1米多高的舞台上表演,再做出‘架象’‘三层楼’等高难动作,让现场的观众看得惊叹不已。
舞台中央,高台之上,一头“狮子”腾空而起,跳到直径一米多的绣球上,踩球通过跷跷板……这是刘吉舞狮团的拿手好戏——狮子滚绣球。从2000年开始,河北沧州刘吉舞狮就开始参加地坛庙会的表演。而这次,赶上春节申遗成功,舞狮团又在传统套路上增加了许多创新。“这次有6头大‘狮子’和2头小‘狮子’。经过近1个月的排练,整体表演大约20分钟。”舞狮团领队康华路说,“这次表演中特别增加了互动环节。高桌表演后,所有‘狮子’会跑到台下到观众身边,在广场上观众可以摸摸狮子头,摸摸狮子背,讨个新年的好彩头。”
本报记者 李立 陈嘉堃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