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秧歌的机器人厉害在哪?外国军事专家:上战场能逆转战局!
更新时间:2025-01-31 23:15 浏览量:5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今年的春晚舞台热闹非凡,让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16个穿着大花袄的机器人扭秧歌。
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机器人完美转手绢的动作逗的哈哈大笑,外国网友纷纷感叹着凑着热闹,不过有人欢喜有人忧,外国军事专家却破防了!
中国的机器人都可以这么灵活了吗?如果被机器人精准抛着的变成手雷和弹夹,阁下又该如何应对呢?
这些机器人是杭州宇树科技的Unitree H1人形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的身高足足有1.8米,站在舞台上的视觉效果本来就相当震撼了,再加上它们整齐地扭着秧歌,动作流畅得让人不敢相信这是机器人在表演。
这些机器人是怎么做到如此协调统一的呢?
H1机器人能展现出如此精彩的舞蹈,完全依赖于它身上的多项前沿科技。这款机器人全身有19个可动关节,使它能像人类一样灵活地做出各种动作。
它不仅靠这些关节活动,还配备了全方位的深度感知功能,可以观察到周围的一切并迅速根据现实情况做出反应。
而且这些机器人的内部都集成了AI算法,有了这些先进的大脑居中指挥,机器人完全可以听懂音乐,并能根据音乐的鼓点调整舞步,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在AI技术的应用上又一次领先了世界。
不过对那些热衷科技的人来说,这场表演可不单是赏心悦目那简单。很多人开始思考,如此先进的技术究竟还能用在哪些方面?如果这类机器人被应用到军事领域,那将会怎样?
最近这些年科技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机器人技术在军事上的使用,也开始从设想走向实际。
在俄乌战场上,就已经使用了机器人参加战斗,乌克兰算是人类使用机器人进行战争的鼻祖。2024年末,乌克兰军队在哈尔科夫北部首次大规模部署了机器人作战力量。
这些参战的机器人可不是我们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虚构形象,而是实实在在的战斗机器,既有无人操控的排雷车、破障车,还有装备机枪和迫击炮的机器人。
这些战场上的机器人展现出极高的效率,它们根本就不会像人类士兵一样感到疲倦或害怕,哪怕前方的阵地布满了地雷和冲天的炮火,机器人也能无视所有威胁,一往无前的完成命令。
一下子就打破了俄罗斯费尽心力布置的反坦克装置和地雷阵,这些之前让乌克兰部队吃了不少苦头的天堑,在战争机器人面前成了无用的摆设。
乌克兰的机器人部队轻松绕过这些防线,给对手制造了不小的麻烦,而且机器人在战场的应用大幅减少了人员的伤亡。
机器没有痛觉也不会流血,就算在战斗中被摧毁,损失的也只是一台机器,如果是人类士兵面对同样的局面时,可能付出的就是生命的代价。
虽然乌克兰军队的机器人技术并不顶尖,但他却让全世界的军事专家们看到了未来战争的模式转变,未来战争拼了或许不只是装备和战斗意志,机器人技术可能将彻底改变未来战争的格局。
所以外国军事专家,在看到我国如此灵活的Unitree H1机器人时才会破防,如果它被引入军事领域,必然会比现有机器人具备更多优势。
H1不仅灵活稳定,还能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快速适应各种复杂地形,它配备的3D激光雷达和深度相机等先进传感器可以帮助机器人在战场上精确识别目标,极大地提升战斗效率。
如果这类机器人未来被广泛应用于战争,作战方式必定会发生巨大转变。无人机、无人战车和有人操控的系统之间能无缝配合,这种协同作战的能力将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
再加上人工智能的加持,战争中的决策和执行会变得更加智能和高效,好在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即便我们在机器人技术上有了显著进步,也不会像某些国家一样通过这些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大搞霸权主义。
技术对于我国来说更多的是用于服务社会和改善生活,用在军事方面也只不过是防御那些别有用心的国家趁机搞霸权主义而已。但毫不夸张的说,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已经成了现代战争中的战略威慑力量,所有想搞事情的敌对国家真的要掂量着点。
正当大家还在对春晚上的机器人舞蹈津津乐道时,另一个同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也引起了关注。
这两年最火的风口就是人工智能,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模型开始涌现,AI写作工具也越来越多,许多人开始提出疑问,机器人除了能跳舞、参战,AI能进行的工作领域也越来越多,是不是随着ai技术的发展,连文学创作这个人类的老本行都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呢?
AI写作早就不怎么新鲜了,近年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突飞猛进,各种各样的AI写作工具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冒出来。
这两天火爆全球的DeepSeek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生成一篇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的文章,不光可以很好的总结资料的大意,还能模仿一些知名作家的写作风格,根据给定的关键词编织出完整的故事情节。
看到这些能力,不少作家和文字工作者都感到紧张:难道我们的工作也要被机器人抢走了吗?
AI写作真的能彻底取代人类作家的创意吗?哪有那么简单!AI写出来的文章虽然结构工整、语句流畅,但往往缺少深度,人类作家的作品之所以能触动人心,关键在于文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思想。
鲁迅的《故乡》能让人感受到凄凉与乡愁,正因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融入到了作品中,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荒诞的情节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挣扎。
AI就算依靠算法和数据可以掌握作家的语言风格,但文学作品最打动人心的情感和思想是机器无论如何都无法真实再现的。
文学创作的核心在于个人的经验和感悟,而这些恰恰是AI难以达到的。就像春晚上的机器人,虽然它们的舞步精准无误,但它们并不能真正理解过年和团聚这些文化背后的意义,它们只是按程序完成了一系列动作,而真正的情感与思想是机器无法复制和替代的,至少现在还差得远!
不过这并不代表AI写作毫无用处,相反AI写作工具在某些方面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新闻报道、商业文案和产品说明这些格式相对固定的文本,都可以用AI大大提升写作效率,大幅度减少成本。
在文学创作中,AI也能扮演作家的助手角色,帮忙激发灵感、优化文本结构,还能建议不同的写作风格。
所以我们不能刻意的将AI神话,但也不能恐惧AI时代的到来,唯一要做的是将AI视为一种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工具,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而是为了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春晚上的机器人就不是为了代替人类舞者,而是通过科技的力量为艺术表现带来了更多的多样性。
同样的道理,AI写作工具不该被看作人类作家的威胁,而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机遇,作家们可以借助AI在更广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创作,从海量数据中获取灵感,还能通过技术手段尝试新的叙述方式。
但最终赋予作品灵魂的,依旧是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机器人和AI技术的飞速进步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职业和生活方式的思考,我们的生活早已经被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模样,现在住酒店时可以见到送外卖和打扫房间的机器人。
这些潜移默化的变化都在告诉我们,科技正在改变我们对劳动和创造的看法,许多曾经被认为是人类专属的领域,如今正被技术重新定义。
结尾无论是舞台上的机器人舞蹈,还是AI写作工具的崛起,技术的发展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改变着世界。
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始终是这些技术无法完全替代的,春晚舞台上那一抹挥动的红绸舞动的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人类的情感和文化的传承。
在科技与艺术交汇的时代,我们不仅要为技术的进步欢呼,更要珍惜和守护那些独属于人类的美好和温暖。而这些才是真正让我们心跳加速的,生活中的中国新年礼物。
信息来源:
揭秘春晚机器人扭秧歌: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创意融合 北青网 2025-01-29
全世界都在过中国年,外国人被春晚机器人扭秧歌震撼到了 光明网 2025-01-29